客觀環境的艱難,讓每位扎根鄉村的教師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只有少數教師能夠突破困局,將精神的感人淚水升華為智慧的燦爛笑容。
她卻做到了后者。
雖然她也有許多讓人掉淚的故事,但她卻不是那種凄凄慘慘悲悲戚戚的鄉村教師。
她充滿活力,樂觀開朗,勇于專業追求,不僅扎根鄉村教室,更努力探索如何讓山里娃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認識她,是在2007年。那時,她是一個曾經外出打工又回到校園,一個曾經迷茫又不甘墮落的鄉村女教師。那年暑假,她自費參加了在山西運城召開的新教育實驗年會,不僅教育激情被再度點燃,更覺得尋到了教育的方向。會后她回到自己的教室,立即開始了尋夢之旅。
身為山區教師,她的月收入迄今不足2000元,但她傾其所有“武裝”著自己的教室。積沙成塔地攢了6年,如今她的教室擁有一流的教學設施:3千多冊經典童書、錄音筆、照相機、攝像機、臺式電腦、手提電腦、網絡、投影儀、電視機、影碟機、掃描儀、封塑機、打印機……她說:“一個愛打扮的女子,買到美麗的新衣會感到幸福,而一個愛上講臺的老師,打扮自己的教室同樣會感到幸福。”
身在鄉村學校,她的學生們擁有令名校學生艷羨的學習生活——
每天早晨6:50,師生們開始雷打不動的半小時晨練,晴天登山、雨天跳繩。天氣晴好,一邊鍛煉,還一邊在晨曦里吟誦詩歌、演唱歌曲,在山頂誦讀、討論。
放學前半小時、晚餐后1小時的傍晚時分,則是閱讀時間。天氣不好,師生們就在教室里靜靜看書,否則要么到花壇邊讀書,要么干脆到校外開展閱讀分享。
入夜,她組織學生進行讀書心得交流。孩子們爭著分享所得,展示自我。不分臺上臺下,師生其樂融融。她以前教過的部分學生也時常返回學校傳經送寶,因為他們已被聘請為小小輔導員。
在白天,當然按學校的課表上課,只是在迅速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外,她的班級還有更為豐富的“特色課程”——
周一,電影課程。從低年級的《大鬧天宮》《獅子王》,到高年級的《放牛班的春天》《孔子》,孩子們入迷地看,生動地寫,一疊觀影心得筆記見證著幾十部電影帶來的成長。
周二,旅游課程。音樂課和午休之后,用來“游覽”祖國各地:欣賞當地民歌,了解當地民俗,講述當地傳說,為“旅游”過的地點出版一份旅游手抄報……師生在教室里基本“神游”了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孩子們精彩的旅游手抄報,也貼滿了教室。
周三,童書共讀課程。她和孩子們共同閱讀著《草房子》《100條裙子》《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等經典童書,心靈被純真與美好不斷滋養著,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共同的價值和愿景在潛移默化中創造著。
周四,預習課程。為下周的功課進行全面準備。
周五,書信課程。她的孩子們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孩子們在信中向父母交流匯報一周來的學習生活,這不僅是教學的一部分,更是幸福人生的奠基,幫孩子學會交流、贏得親情、懂得感恩。
周六、周日,藝術和自然課程。她免費為孩子們開辦表演、舞蹈、剪紙、書法、勞技5個興趣班,孩子們自由選擇參加。于是,有時排練童話劇,讓孩子們更深入地體驗各種角色,有時師生結伴走進山村,了解家鄉,閱讀大自然這本無字書。隨著學生年齡增長,還越來越多地開展環保、綠化、交通設施等考察活動,讓孩子們學會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在了解家鄉現狀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豐富的課程,潤澤的課堂,立體的閱讀,長期的堅持,使得她的這群最普通的山村學生們個個身手不凡。十多位孩子的寫繪作品發表在《家教與成才》《中國教師報》等十幾家報刊媒體上;省、市、縣里舉行的寫作、書畫、文藝大賽中,十多位同學獲得一二三等獎;全鎮運動會上,連續多次獲得同年級組精神文明代表隊第一名、團體總分第一名、團體接力比賽第一名;縣里舉辦的“探尋紅色三湘——做四有新人”征文活動中,全班18位同學囊括了年級組全部獎項……
而她也沒有想到,許多“額外的獎賞”由此接踵而至:2008年,“第二屆運達喜來登鄉村教師獎”;2009年,新教育“十佳教室”班主任;2012年7月,新教育“完美教室締造者”,同年9月獲得湖南省“最美鄉村教師”稱號,12月又被《教師月刊》評為“2012年度教師”……
教學之路從不會一馬平川,她當然也會遭遇各種困難,但她卻一直笑得燦爛:“我只是發現了,我這么普通平凡的山區一線教師也能找到真正的幸福:真正明白自己站在講臺上的價值之后,我面對的挑戰越大,創造的價值越大,贏得的幸福越多。”
她,就是敖雙英,一個網名“桃花仙子”的山區女教師。盡管身處偏僻山區,她卻運用教育智慧,把窄小教室擴展為遼闊原野。她和學生們的生命,正在這同一片原野上盡情綻放。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