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要經過一所中學的大門,經常與我以前的學生在路上相遇,一路的交談,一路的問候,讓我多了一份輕松,多了一份愉悅。
與時明的相遇,心靈的蔚藍轉瞬變得陰暗。時明是我剛送走的一屆六年級學生,暑假過后,他剛升入初中。一天我正專注于騎車,忽然從身邊傳來一聲惡罵:“你是個巫婆,是個惡魔。”我抬眼看去,一個小個子的男生從我身邊飛馳而去,我一眼認出他就是我的學生時明。我驚愕,我疑惑,是時明在罵我?不可能。我立馬在記憶中搜索他不是在罵我的理由:
他是個貪玩的學生,為他的學習我操了不少心,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幫他講解,訂正。他還是個調皮的學生,有一次放學后,他竟然在校門口與中學生打架,他的頭被打破了,直流血。他用手捂著傷口跑來辦公室找我。看到他的疼痛和滿心的委屈,我心疼極了。幫他擦完臉,趕忙拿自行車馱他去醫院,爬了兩座大橋,累得我氣喘吁吁,來到醫院掛號,包扎,付醫藥費。事后,他感激地對我說:“謝謝你,朱老師。”回想起來,這些事情還歷歷在目。他怎么可能罵我?不可能。我寧可相信是我的耳朵聽錯了。
幾天以后,一位騎車少年從我身旁飛馳而過,又扔下一句:“你是個巫婆,是個惡魔。”刺耳的言語,讓我全身顫抖。我看到他了,是時明。我的身邊并沒有別人,我確信他在罵我。我不解,我憤怒,我悲哀,我竟然教出這樣蠻橫無理的學生。一天的生活激情全都降為冰點,這個晚上,我難以入眠。
不行,我得找時明談談。我教了他三年,在他身上傾注的心血,沒有贏得他的一句問候,反而招來他惡毒的謾罵,我愧對自己。
第二天,我早早下班,來到中學大門附近等候。好容易等到他出來,我主動上前叫住了他,表明我想跟他談談,他斜著眼看我,臉上一副不樂意。
找了一處僻靜之處,我向時明責問:“我與你無冤無仇,不求你的尊重,你為什么惡毒地罵我?”令我想不到的是,時明的眼里噴射出憤怒,他憤憤地向我講述了令他痛心的一件事。我在記憶中搜索了好一會兒,終于想起來,我感到震驚。事情是這樣的:
一次他在教室里與同學打架,把同桌的文具盒打壞了。這個同學拿著摔壞的文具盒向我哭述,我生氣極了,立馬把打架的兩位同學叫來,了解情況后,知道打壞文具盒的是時明。平時他在班上總是惹是生非,每次犯錯,總是老實地站在我面前,誠懇地接受批評。可是屁股一轉,他又犯了。
這一次,我毫不客氣地叫他賠錢,說著便順手在他的上衣口袋里摸了摸,我并不指望從他的口袋里拿到錢,我是要讓他從我的舉動中看到損壞別人的東西是一定要賠的,是要付出代價的。誰知我的這個不經意的動作卻在無意中傷害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在時明的眼里,我的行為就是在搜身,是在侵犯一個人的人格尊嚴。以后的日子他對我充滿了怨恨,無心學習,成績不斷下降。而在我的眼里他只是個孩子,我是他的老師,這樣一個很自然的舉動在我的心里沒有激起一絲波瀾,想不到卻傷害了一顆稚嫩的童心。
時明在說到我當著同學的面搜身時,是哭著說出來的,我的心都碎了。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童話里的巫婆形象,她正把黑黑的尖尖的爪子伸向一個孩子的衣袋,我不敢往下想這個孩子有多痛苦。我心中的憤怒立刻化為懺悔,是我錯了,我錯在忽略了師生之間的平等,錯在忽略了小學生也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如果我當時不是采取搜身,而是跟時明平等對話,他是會接受批評的。如果在他對我有成見的時候,我去找他談心,主動化解矛盾,他就不會恨我這么久,更不會當面罵我,讓我氣悶這么多天。我想到了一句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怎么辦?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我決定放下架子,向時明承認錯誤,并向他道歉:“老師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請你原諒。”時明很是吃驚,原來老師也可以向學生認錯。他連忙不好意思地對我說:“老師,我也錯了,您曾經那么關心我,幫助我,我卻因為這件事記恨您,甚至當面罵您,這也是不應該的,我也向您道歉。”聽到他還稱我是老師,我緊緊地握住了他的手。
以后的相遇,時明總是主動地跟我打招呼。
重拾這份感情,我倍感珍貴。這讓我深深認識到:當我們誠心地向學生道歉時,不但不會傷及自己的尊嚴,反而會得到學生的尊敬。
事情的結果總算沒有遺憾,但在我心靈留下的創痕卻難以撫平。我常常在反思:有時候我們在教育學生怎樣做人,自己卻不自覺地違反了做人的原則。這怎么能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怎么能贏得學生對我們的尊重?我們教育學生,絲毫不能觸犯學生的尊嚴。既然知道自己錯了,就要放下架子,尊重學生,坦誠地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稚嫩的心靈。
有時,我們的一個不恰當的舉動,一句不貼切的話語,都會將露珠滾落,摔個粉碎。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是的,雖然學生年紀小,他們活潑可愛、天真爛漫,但是他們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需要尊重、理解和關愛。而我們——傳播知識的天使所做的不能只是教給學生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所思、所想,呵護孩子們寶貴的自尊。
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的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心靈,得到學生在感情上的接納,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還得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學知識。進行換位思維,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一些問題,這樣才能保持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們的真實的心理世界。還要特別關注心理脆弱的學生,經常需要察言觀色,不細心的教師就只會看到表面現象,而錯過與學生的及時溝通,從而錯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相信只要我們的教育是基于尊重、理解、關愛,我們的教育就一定會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陳堡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