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的前提是“讀懂”學生。
究竟為什么?應該怎么做?
一、為什么需要讀懂學生
學生的學習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對此,幾千年以來,不同領域的人士紛紛做出自己的詮釋,從宗教界到教育界,從哲學家到心理學家,答案千差萬別。而自20世紀初以來,心理學界與教育學界基本達成普遍共識。共識1:學生的學習作為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先天基礎上經過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穩定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思維和心理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共識2: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外在的數學內容結構與學生的心理結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其中,學生原有的心理結構、新學習內容對學生原有心理結構的意義和關聯,對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產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懂讀學生也就成為必然。
1. 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關注和內驅力,是發生學生學習活動的起點。
在學習啟動之時,學生對于學習活動本身是否關注,直接影響著學習活動。畢竟學習是主動的行為,無論學習多么重要,如果學生并不感興趣,他(她)的意識閥往往處在關閉狀態(或者幾乎關閉狀態),外界的信息就無法進入學生的意識,此時,學習就不可能真正發生。
2. 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和實質性參與,是制約學習質量的關鍵。
當學生主動關注或者被學習活動所吸引,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參與分為被動參與與主動參與,而主動參與又區分為行為參與、思維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
只有當學生認同學習活動、樂于參與學習活動,從被動參與的狀態,發展為主動參與,從主動參與中的行為參與,發展為思維參與(認知參與),達到情感參與,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活動。
3. 學習材料是否有意義對于學生建構新知產生重要影響。
學生的學習本質上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建構理解的過程。其中,學習材料對學生是否有意義、能否引發學生對于學習材料的關注和探索,進而喚醒學生原有的相關信息,構建新舊之間的必然關聯,對學生的自我建構產生重要影響。
4. 新舊內容之間關聯的緊密程度以及新舊內容之間的可辨程度是制約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學生自我建構理解的過程中,新舊學習內容之間是否有關聯、有什么樣的關聯,直接制約著學生的自我建構過程。其中,是否有必然的緊密關聯,決定著新建構的認知結構能否成為一個穩定的結構,而新舊內容之間的可辨別程度決定著新結構的合理程度和完善程度。只有當新舊之間的可辨性是清晰而明確的,從原有的認知結構發展為新的數學認知結構,才能成為真正的新學習,此時,學生的學習才算是真正發生。
二、如何讀懂學生
讀懂學生的策略、方法其實就藏在讀懂學生的緣由之中。
1. 準確識別學生的喜好和關注點。
這是誘發學生主動學習、進而有效組織學習活動的第一步。為此,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走近學生,近距離觀察學生,及時洞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積累大量鑒別學生喜好和關注點的現實案例,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其次,需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經常站在兒童世界的視角思考分析(尤其是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方案),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最后,從學生的喜好和關注點之中,準確甄別出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的生長點,淡化、弱化對于學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某些要素,弘揚社會主流文化、提升正能量。
2. 識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準確識別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與身心發展狀態,特別是,學生發展的最近區域(即最近發展區),是制定學生學習方案的關鍵。為此,必須清楚學生現在處在何處?將要到達哪里?對于即將開展的新的學習,學生是否具備了必須的現前內容(包括知識、思想、方法和觀念等)?同時,也要準確預測一旦學生經過即將進行的學習活動,將要達到的可能水平、可能狀態。
3. 識別學生的參與形式、參與程度和參與水平。
準確識別學生的參與狀況,是體現教師良好的課堂把握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更是實現優質高效課堂學習的關鍵點。為此,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課堂參與形式、參與程度和參與水平,積累豐富的現實案例,把握相應的核心特征,進而開展適時的評判活動。
4. 識別學生對于新知的掌握程度,并進行適時地評估和調控,以確保既定目標的達成。
課堂隨機生成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秘訣之一。而課堂隨機生成的前提是識別學生對于新知的掌握程度。亦即,哪些信息顯示出學生已經掌握了新知?哪些信息反映出學生尚未真正理解新知?哪些信息表明學生對于新知已經進行合理的自我詮釋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習進程進行適時調控,聚焦既定目標的最終達成。
讀懂學生是以學促教、以學定教的前提,也是優質高效課堂的必需環節。在讀懂學生、讀懂數學(讀懂教材)、讀懂課堂的基礎上,設計恰當的課堂實施策略方法,才能有效保障課堂教學質量,既幫助學生學會,也要幫助學生會學,最終實現學生的終生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智慧型學校的實踐研究與理論分析——依托大學與中小學合作的學校改進的行動研究》的子課題《智慧課堂》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