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最大的根源是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轉變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好課前預習、課堂預設、課后作業設計三個環節,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一、備課前預習
備好課的前提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困惑,知道學生想學什么。“預習卡”則是教師了解學情的一個很好的抓手。下面以《桂林山水》為例,談談如何設計“預習卡”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并進行二度教學設計:
(一)首次備課,設計“預習卡”。
(二)學生根據“預習卡”進行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
(三)教師收集瀏覽“預習卡”,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對教案進行二度設計。比如,筆者發現學生對“波瀾壯闊”“峰巒雄偉”的理解不到位,書寫不正確、不美觀,就把教學第二環節“檢查詞語認讀”的重點放借助圖片、想象、手勢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意思與“瀾”的書寫指導。再如,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發現學生對主要內容的概括較全面,能準確地把握桂林山水的特點,課文能讀正確,但無法通過感情朗讀體現漓江的靜、清、綠。因此,教學的重點就由課文內容的分析調整為“借助圖片、品味文字,積累語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領略桂林的美,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悟表達寫法,并遷移運用,描寫荷園美景。
只有重視學生的預習,了解學生的疑問,用學生的問題引導備課,把學生的需求寫進備課本里,順學而教,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的發展,教學才是有效的。
二、備課堂學習預設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研讀文本,預計哪些內容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哪些內容是容易被學生忽視的;學生可能提出哪些問題,哪些知識需要教師點撥、引導。針對教學的難點預設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回答甚至是錯誤的理解,教學時應怎樣肯定、鼓勵、引導、矯正等。當學生的理解偏離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如何靈活應對,順勢引導,給課堂創造動態生成的精彩。
例如,教學《將相和》“完璧歸趙”部分,筆者把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進行“藺相如有什么能耐”的探究性學習。1. 默讀課文,用“——”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舉止的句子或重點詞,說說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寫寫批注。2. 師生交流看法。有了設計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會抓住哪些句子、緊扣哪個重點詞語談感受;哪個細節學生容易忽略,當重點內容被忽略時老師要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例如:“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這塊玉有點小病”“舉行隆重的典禮”是學生容易忽略的也是理解的難點,為此,我做了如下的預設,加以引導:
預設1:和氏璧已在秦王手中,他又沒誠意,怎么辦?硬搶行嗎?藺相如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做)呢?
預設2:學生質疑: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嗎?他為什么敢這樣說?秦王會不會搶呢?
預設3:大家都能緊緊圍繞藺相如的語言和動作來理解,但描寫人物的語言有時并不都是用“直接引用”的方式,閱讀時還要關注特殊的表達方式,比如轉述的語句。讓學生找句子、交流。
備課,只有充分預設到學生的多元思考,課堂教學中教師才能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思維調整教學的思路,順學而導,才能有真正的“生成”。
三、備課后作業設計
備作業這一環節常被教師忽略,學生的作業幾乎都是現成的教輔材料,千篇一律。在一年多的校本作業改革研究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1. 立足課標。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轉變重理解、重記憶的傾向,加強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2. 富有趣味性。如:教學《將相和》《草船借箭》后,學生可編寫課本劇,演一演;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可布置:上網查資料,觀看影片,然后交流感受。
3. 體現層次性。如:《桂林山水》寫話作業設計:今天我積累了很多詞語,我能用它們寫一段話。(★我能用上兩個詞;★★我能用上三個詞;★★★我能用上三個以上的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括號里的要求,然后進行寫話。
4. 富于實踐性。努力讓學生通過作業從課堂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去實踐、體驗、探索,在活動中理解知識、內化知識、應用知識。例如《桂林山水》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我來當小導游,帶家人、朋友游覽桂林。既讓學生完成背誦任務,又讓學生在生活中用語文,并把評價權交給學生、家長進行多元的評價。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東孚中心小學?搖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