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教學中,存在著一些濫用、亂用多媒體的現象,不僅失去了多媒體的高效優化作用,反而弄巧成拙,影響教學質量。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恰當使用多媒體,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一、錘要敲在心靈上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他們牢牢吸引住。”恰當使用多媒體,才能像錘子一樣,真正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我們可以給學生展示他們未曾見過、感知過的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可以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情感體驗,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一年級上冊《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其中“壯觀”這種抽象的詞語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就難以理解。我就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幅國慶節時人民群眾匯聚在天安門廣場上觀看升旗儀式的圖片。學生們看了不由地贊嘆:“哇!人真多啊!”“是啊!像這樣人數眾多,或者場面宏偉的情景,就是‘壯觀’。”我讓孩子們洪亮地讀讀這個詞,再想想看,平時還看見了什么場景也是非常壯觀的。有個學生說:“過年的時候去超市,人很多,很壯觀。”看來他大致是理解了“壯觀”的意思,我表揚了他。“五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我們學校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孩子們的思維還沒有拓寬,我就說:“老師收集了一些圖片,想看嗎?”孩子們那幾十雙充滿好奇的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大屏幕,顯然他們有了興趣,我心花怒放:這一錘,敲準了!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綿延的喜馬拉雅雪山、火山噴發的瞬間、無數駿馬在草原上奔馳……看完圖片,我再讓學生用“壯觀”來說一句話,孩子們紛紛舉手。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豐富的圖像,加上教師和學生思維的碰撞,不僅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更讓語言文字在學生的腦海中折射出豐富的影像,使得抽象的詞語在學生腦中水到渠成地感悟并內化了。
二、金鑰匙要用在解決難點上
如何突破閱讀教學中的難點?恰當運用多媒體是好辦法。因為根據心理學研究報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通過各種感官來接受外界信息的,其中視覺信息占82%。此外,感官通道的利用程度還會影響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短時和長時的記憶效果,其中視聽結合效果最佳。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形象的視聽信息,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孩子更好地突破難點,優化學習效果。
《我是什么》一課中,水變成云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在教學中利用文本形象生動的描寫,結合多媒體課件,把復雜的變化過程變成生動形象的動畫展現在學生面前。伴隨著柔和的音樂,小溪緩緩流淌。孩子們聚精會神地看著屏幕,只見一輪紅日漸漸上升,照射在水面上。這時一個孩子脫口而出:“真美啊!”這讓正在解說的我喜悅不已:“我們是一群可愛的水娃娃,生活在江河湖海里。太陽漸漸地升高了,照射在我們身上,我們慢慢熱了起來,變成汽升到天空。”絲絲縷縷的汽輕輕地、緩緩地向上升起,孩子們完全被吸引住了!“我們越升越高,又變成無數極小極小的點兒,連成一片,在空中飄浮。”“哇!變成云了!”有個極小的聲音說道。水變成汽的神奇過程讓孩子們沉醉了好一會,我親切的一聲召喚才把孩子們拉回到現實生活中:“水娃娃們,現在輪到我們變啦!快用朗讀把我們的變化表現出來吧!”孩子們的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筍般舉起,他們繪聲繪色地朗讀著……這樣的形象演示,發揮了多媒體的技術優勢,化難為易,學生直觀地了解了水的變化過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實現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妙撥動情感的弦
朗讀是領悟作品情感的好方法。朗讀的過程不僅是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還是對語言文字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應著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動靜結合的學習情境,使孩子們的各種感官同時接受信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朗讀。如《我們成功了》描述的是北京申奧成功后人們興奮、自豪的心情和歡樂的場面,表達了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在第二自然段教學伊始,播放了北京申奧成功時人們歡慶的視頻,把學生帶回到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接著根據句式特點,設計了引讀、接讀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在教師飽滿熱情的感召下,全班學生迅速進入角色,此時此刻,學生們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與其說他們在朗讀,不如說他們在用心感受。這不正是媒體、文本、老師、學生融為一體的教學境界嗎?
四、努力打開學生視野的窗
由于受認識結構、生活經驗、思維水平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小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有限。在傳統的教學中,憑借語言介紹,空間狹隘,學生所得到的信息比較匱乏。運用多媒體,應該努力為豐富學生知識構建一個平臺,用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的巧妙結合,將世界萬物濃縮于方寸之間,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結合,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通過教學,學生對小魚、老牛、燕子的尾巴的作用有所了解。我就利用多媒體安排了一個拓展知識與小練筆的活動。我用課件展示了一些學生熟知的動物,點明了這些動物尾巴的作用,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縱向延伸,向橫向展開,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增加課堂的信息量,豐富學生的見識。最后布置了一道小練筆,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種動物尾巴的作用。這樣,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模仿的憑借,激發了模仿的興趣,學生通過仿寫,進一步復習和掌握了所學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教學效率全面提升。
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無疑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了一條新途徑,但運用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多媒體的運用貴在科學、適量、適時、適當,從而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搖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