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生命的閃光無過于在課堂上面對幾十雙充滿求知渴望的眼睛,是因為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生命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如何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里,讓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一、善于改進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一些教師,“教”的意識過于強勢,在備課過程中總是把時間花在“我要教什么”“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應該教這些”等,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作為研制教學內容的唯一依據,而不考慮學生“想學什么”“該學什么”“需學什么”。結果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要營造一個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就應善于改進課堂教學設計。
首先要改進課堂教學設計思路,即要改變“以我為主”“以教為本”的設計思路,凸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不僅要認真研讀課標,深入鉆研教材,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特別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要了如指掌。
改進課堂教學設計還要注意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過多,面面俱到,教學重難點不突出或過多,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如蜻蜓點水,不扎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能讀懂的,老師不講;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能明白的,老師不說。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化,聚焦一至兩個“生長點”,努力突出教學重難點。如在設計語文社S版二年級上冊《我能行》第二課時時,我考慮到本課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理解的難度不大,課文中的主要人物貝貝和二年級學生年齡相仿,比較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但學生對課文所體現主題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應該抓住有關詞句來品讀課文,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貝貝面對困難時充滿自信,會合作與交往。這樣針對學情的分析,聚焦“生長點”,突出了教學重難點,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讓課堂充滿生命力。
二、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
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我認為交換想法后,不只是每人有兩種想法,而是每人原先的想法也得到修正、補充和提高,甚至產生第三種新的想法。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值得提倡。
1. 精心選擇合作內容。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是單個學生難以獨自完成的復雜任務,是學生感到疑惑不解、有一定的爭論性,學生通過努力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這樣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合作興趣,并且學生在討論之后是有所得的。
2. 準確把握合作時機。教師必須善于把握小組學習的時機。課堂上往往是學生在進行獨立思考后,有了疑問才會產生互相交流、質疑、解惑的欲望,因此教師要及時把握時機,乘“機”可行,在學生“獨學”的基礎上適時組織學生進行“群學”。如在學習《愛發(fā)脾氣的孩子》這一課時,學生自主學習后明白了:男孩兒已經知道自己總是對朋友發(fā)脾氣是不對了,也已經向朋友道歉了。此時學生就開始質疑了:為什么男孩兒道了歉,朋友還是越來越少呢?我就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在小組里展開討論。這樣學生求知欲望高,探索興趣濃。等小組討論完后,再進行全班交流時,我欣喜地看到學生踴躍發(fā)言的場面。
生1:因為小男孩總是對朋友發(fā)脾氣,他的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壞毛病,即使這次道歉了,以后遇到不順心的事,還是會亂發(fā)脾氣的,所以朋友就不喜歡跟他玩,朋友就會越來越少。
生2:老師我可以給這小組的答案做一下解釋。如果我們平時把釘子釘在木樁上,過一段時間,再把釘子拔出來,那木樁上的那個洞永遠都還在,不能再恢復以前那樣了。而這位小男孩雖然向朋友道歉了,但是他對朋友造成的傷害已經深深地烙在朋友心里了。
……
學生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有的補充,有的解釋,各抒己見。這樣的課堂,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生成,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三、努力發(fā)揮課堂教學智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動態(tài)、多元化的對話和交流,意味著教學將會有更多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與一定的“教育機智”,努力發(fā)揮課堂教學智慧,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進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提高教師課堂指導的有效性,讓生命力在語文課堂迸發(fā)。
如在教語文社S版二年級上冊《我能行》一課時,當我問學生:球不是已經到手了嗎?貝貝為什么還要把手中的球傳出去?有的說因為他想要交到更多的朋友;有的說因為他學會了分享……當學生正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自己的看法時,突然有位學生大聲喊了出來:可是大哥哥也把手中的球傳給了他呀?這位學生無意中的疑問,讓我愣住了,同時又陷入了沉思:是呀!這時不只貝貝把手中的球傳出去,大哥哥也把手中的球傳出去呀?這點我在備課時是完全沒想到的。于是,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此為生長點,讓學生圍繞“球為什么能在孩子們手中傳遞著?”展開討論。學生有的說因為他們彼此想要交朋友;有的說因為他們想要體驗合作的快樂;有的說因為大哥哥意識到自己的錯了……答案五花八門,但正是因為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什么貝貝活躍的身影能與大孩子們融到了一起?”也正是因為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為語文課堂增添了光彩,讓語文課堂迸發(fā)出別樣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