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片段】
出示情境圖,學生說出圖意,并列出算式“9+4= ”。
師:小朋友們,9+4等于多少呢?
大多數(shù)學生異口同聲地說:13。
師:你是怎樣想的呢?先互相說一說。
生■:盒子里有9個蘋果,再放1個蘋果就正好是10個,從4個蘋果里拿1個放進盒子里,這樣就可以看出是13個。(這是學生最本真的想法)
生■:因為10+4=14,10比9多1,所以9+4=13。(與眾不同的思維)
生■:因為4可以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這是教師最理想的答案)
師:小朋友們說得可真好!看,盒子里有9個蘋果,我們只要再放幾個就可以是10個了?請小朋友來放一放。
一名學生到黑板前將1只蘋果移到盒子里。
師:現(xiàn)在你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幾個蘋果嗎?
生:13個。
師:我們可以把4分成1和3,9和1先加起來得10,10再加3得13。
板書:
師:我們把9和1先加起來得10,這個方法叫做湊10法。誰能說一說9+4=13是怎么算的?
此時舉手的學生只剩下2個。
生:先在盒子里放1個,就是10個,這樣就可以看出是13個。
也許是這位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師的要求,教師再次對著板書說方法:4可以分成1和3,9和1湊成10,10+3=13。
指示4名學生說想法,然后全班同學一齊說。
出示試一試
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并列出算式:9+7。
師:9+7怎么算呢?先想9和1湊成10,把7分成1和6,10加6等于16。(由教師帶著學生在一問一答間完成)
師:小朋友們,你能在圖上圈一圈,驗證一下我們的結(jié)果是不是正確的嗎?
教師未等學生在書上圈完就在黑板上圈給學生看。
在之后的練習中,教師非常注重強調(diào)“9和1湊成10”這句話。當堂測試后,好些學生出現(xiàn)了類似9+6=16的錯誤。
【解析】
在教學例1時,教者僅讓一位學生到黑板上進行操作,其他學生并沒有自己動手用學具進行操作,然后教師就引導學生得出9+4=13用湊10的方法來計算,并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一年級學生直接進入“湊10”這樣一個抽象的思維過程,跨度太大了。沒有經(jīng)歷形成“湊10”的形象思維的過程,部分思維屬于“慢熱”型的學生對“湊10”法的本質(zhì)就沒有建立正確的模型,不知道和9湊成10的1是怎么來的。
教者在例1沒有讓學生進行操作,缺乏感性的支撐,已經(jīng)錯失了良機,那么“試一試”的安排則是讓學生再次經(jīng)歷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內(nèi)化“湊10”法的又一良機,而教者卻沒有意識到教材編排的意圖,而是讓學生先用“湊10”法算出9+7的結(jié)果,再用圈的方法進行驗證,本末倒置。此處的圈并不是為了驗證計算的結(jié)果是否正確,而是通過圈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湊10”的原理,掌握湊10的方法。同時教師的操作代替了學生的操作,教學過程中的圈變成了形式主義。學生在計算9+6時就出現(xiàn)了等于16的錯誤現(xiàn)象,他們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9和1湊成10,10加6等于16。錯誤的根源正是因為他們?nèi)鄙倭瞬僮鞯慕?jīng)歷,缺少了算理形成過程的建構(gòu)。
【對策】
學生動手操作時,總是在視覺與觸覺、運動覺協(xié)同感知事物的同時,就以內(nèi)部語言悄悄地展開了思維,他們在操作時必須同時思考:如何擺放,如何分拆,如何移動,在操作中獲得的形象與表象,又及時推動著他們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理解知識的本質(zhì)意義,當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對于清晰具體的感知材料,感知到一定的數(shù)量與一定的程度后,抽象思維就悄悄開始了。因此我們在進行本節(jié)課教學時,不要怕浪費時間,一定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經(jīng)歷操作的過程。
操作一:基本學會“湊10”的思路與方法。
教師上課前給每一位學生發(fā)一張印有一行10個方格的白紙,并讓學生準備若干個圓片。教學例1時,在學生說出圖意,列出算式后,讓學生借助方格和圓片進行操作。
師:請小朋友們在方格里擺上9個圓片,在方格外擺4個圓片。請小朋友看看格里格外的情況,想一想,怎樣移動圓片就能很快看出格里格外一共有多少個圓片,并說一說是怎樣移動的?
學生操作后,說過程:10十個方格里放著9個圓片,還空著一格,就從外面的4個圓片中分出一個放進空格,這樣方格里正好是10個圓片,與方格外剩下的三個圓片合起來,一下子就看出一共是13個圓片。
操作二:逐步提高“湊10”的水平。
教學“試一試”,教師更要把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在學生說出圖意,列出算式后,讓學生先動筆圈一圈,在圈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圈法——(1)將左邊9個和右邊1個圈在一起(有了例1的教學,大多數(shù)學生應該是這種圈法),(2)將右邊7個和左邊3個圈在一起,(3)任意圈。這時教師可以將幾種不同的圈法加以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第1種方法更簡便。圈好后,教師要讓學生將操作時的思考過程和圈后的計算過程表達清楚,讓學生再次經(jīng)歷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內(nèi)化“湊10法”的計算思路。
“想想做做”第1、2題也需要學生看圖、畫圖,先形象思維,再抽象思維,重溫、消化、加強“湊10法”的思考方法。
當然,在操作的同時還需加強與口語表達的結(jié)合。教師讓學生進行移圓片的操作后,要求學生描述操作過程。例如,10個方格里放著9個圓片,還空著一格,就從格子外面的4個圓片中分出1個放進空格,這樣,方格里正好是10個圓片,與方格外剩下的3個圓片合起來,一下就看出一共是13個圓片。這種表達盡管是感性的,但這是形成概念和判斷的基礎(chǔ)。這樣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把外顯的動作過程與內(nèi)隱的思維活動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使之成為“思維的動作”與“動作的思維”,同時操作活動順應了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可以集中注意力,激發(fā)興趣,使學生在“親自創(chuàng)作的事物”中快快樂樂地獲得“真正的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