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數學興趣,提高數學成績,課堂優化至關重要。要讓學生在數學上學懂、學活,教師必須抓住課始、課中、課尾三個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高數學素養。
關鍵詞:課堂;新課程;興趣;互動;實踐;優化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是一種讓學生享受知、情、意交織的快樂過程,而不是呆板的知識傳授和令人討厭的教條式說教和灌輸。培養學生數學興趣,提高數學成績,課堂至關重要。它猶如一日三餐,正餐吃不好,光靠吃零食只會營養不良。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上學懂、學活,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必須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抓好課始、課中、課尾三個環節,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情境,引生入“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優秀教師善于將學生“引入”學習的美好境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教與學成為一個高效而富有樂趣的過程。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始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還不能馬上從課間的繽紛活動中轉移到課堂學習上來,教師應選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如,設懸疑、講故事、做游戲、直觀表演等,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
1.巧設懸念,引入新課
在引入新知的過程中利用學生認知上的空白設法使學生產生懸念,造成一種氣氛,創設一種想知而不得知的情境,讓學生從想知中得到創新。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教師先出示一個數“693”,問學生能否被“3”整除,學生回答:“能。”然后老師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計算能否被“3”整除,然后考考老師,不用計算能否判斷該數能否被“3”整除。課堂一下活躍起來,大家都想考住教師,但教師對每個學生所報出的多位數都能準確判斷能否被整除,學生感到十分驚訝,教師進一步質疑:你們不用計算,能判斷出該數能否被“3”整除嗎?從而把學生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達”的境地,引起對新知強烈的探究愿望,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很快就可得出“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2.巧用故事,導入新課
聽故事對小學生來說是件快樂的事,因此在引出新課時可把數學知識揉入故事中而提出,如,在教二年級位置與方向時,可以這樣引入: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聽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好嗎?小朋友都豎起耳朵,聽了起來。一天,三個盲人在街上行走,突然聽見有人叫起來:“快讓開,大象來了。”有個盲人問:“大象是什么樣子呢?”趕象人說:“你們摸一摸就知道了。”摸完大象后,第一個盲人說:“大象像一根繩子。”第二個盲人說:“大象像一堵墻。”第三個盲人說:“大象像一根柱子。”他們究竟摸到大象的哪個位置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通過這個故事,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無數的問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辨析、爭議,引入新課
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地為學生創造質疑環境,來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質疑、爭議中進入新課的學習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師生互動,引生入“角”
課堂教學中若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木然地當觀眾,一堂課下來,教師只和有限的幾個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回答千篇一律,毫無見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新課程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有效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教學中應讓學生入“角”,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學習新知,同時教師又不能作為一個局外人,應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幫助與指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和意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與同伴合作交流,以尋找問題的答案。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教學:教師通過展示書上的植樹情景圖,問,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去看看希望小學的小朋友植樹情況,一共植了多少棵?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組討論一下,然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1+1+1+1+…+1=28;2+2+2+…+2=28;7+7+7+7=28;4+4+4+4+4+4+4=28。
教師適時提問:最后兩個算式分別是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4個7相加和7個4相加。教師適時總結,從而得出乘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通過進行“一題多變”的練習,讓學生通過探索、討論尋求答案。如,教學一年級(下)61頁的例1時,教師出示題目:班上有23個男同學,25個女同學,一共有多少個同學?讓學生獨立分析、作答。然后教師提出:我們根據這兩個條件,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大家討論一下。這時小朋友們紛紛討論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作答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共享精神。
三、實踐應用,知行合一
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因此,在課堂練習時教師應盡量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既復習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我們在進行乘法計算的練習時,可以聯系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提問。學生可提出許多問題:(1)我家有4人,吃飯時我拿筷子拿了4個2枝,用乘法是2×4=8或4×2=8。(2)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只手,每只手5個手指,一共10個手指,用乘法是2×5=10或5×2=10。(3)教室里有3排日光燈,每排3根,用乘法是3×3=9。(4)媽媽給我買了4包糖果,每包3個,用乘法是4×3=12或3×4=12……
通過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既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數學的概念和數學的方法,更能促進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時自覺地運用有關數學經驗去思想、去解決問題。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藝術,緊抓課堂的開始、中間、結尾三個環節,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互動,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培養數學能力。
(作者單位 重慶市璧山縣璧泉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