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根據新課程標準進行小學英語教學,要研究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新課標;教學研究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激發和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我們要根據新課程標準進行小學英語教學,要研究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新課標下小學英語教學的
問題。
一、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它對學生的認知具有暗示的作用。因此作為英語教師要想盡辦法去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形成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知自己所學的知識,對英語語言就會積極地去理解融化,以至于應用,對教師的講解量自然會減少得很多,形成一種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導語激趣、圖像、聲音、電影、表演等不同教學方式去營造學生學習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心情愉快地進入到學習的環境中,提高他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學生能夠自我進行學習接受教育的時候,才算作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去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要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主角,教師甘當配角。堅決反對那種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一味講授,絕不能搞教師的“獨角戲”,教師要做到“傳為輔、學為主”的原則,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授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學,不能給學生“嗑瓜子”,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去“嗑瓜子”。
三、改變評價方法
在教學中,評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更是一門藝術,當教師的評價具有積極性的時候,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勁頭;當教師的評價具有消極諷刺的時候,就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
性。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把握好評價這一重要問題。在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教師一定要反對那種傳統的教師高高在上的評價語調,要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主旨,提倡對學生笑一笑、摸一摸,送給溫馨的面容,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作為教師,要不斷學習新課改的有關理論,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充實我們的小學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許小梅.小學英語有效閱讀教學三法[J].教師博覽,2013(5).
(作者單位 安茹麗:吉林省白城市明仁小學 安茹靜:吉林省白城市行政學院)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