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課改猶如一股激蕩的洪流席卷著教育陣地的前沿,讓許多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可我卻覺得課改是一縷清新的風,是孕育已久的甘露,只有涉足其中、扎根實踐,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甘甜。
今年很有幸,又接了一個新一年級。面對這些天真、頑皮的蓬頭稚子,我這位馳騁于疆場的老手,頭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舉劍劃長空,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了。你瞧:我對他們吼,他們偷偷地捂著小嘴笑;我剛剛把那個調皮鬼批評得痛哭流涕,還不到五分鐘,他又揪起了前面男生的頭發,還口稱是在幫同學修草坪;我好不容易把學生組織得坐得像小樹一樣直,正準備邁著整齊劃一的步子把他們帶進知識的浩瀚海洋,那邊又出現了幾個準備爬樹的“西瓜太郎”……如此種種,真拿他們沒辦法,本已很憔悴的我,被折磨得更憔悴了。憔悴之余也深感困惑:難道以往的老打法,真的就無用武之地了嗎?
然而課堂中的一次偶然經歷,讓我徹底地轉變了觀念。
記得那還是本學期下午的一節語文課。內容是人教版第一冊教材118頁,《語文園地五》中的讀讀說說,用“嗎,呢,吧”三個語氣助詞練習說疑問句。當時在進行這一內容之前,我已經領著學生完成了語文園地五前三個內容的練習,一節課剛好過去一半,看
看時間,覺得進行這一內容的訓練還完全來得及。可就在這當口,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發生了。前邊的幾個淘氣的學生又開始竊竊私語了,隨之而來的是亂哄哄的,令人心煩的蚊子般叫的嗡嗡聲;再看中間的幾個學生上眼皮、下眼皮打起了架,后邊的一個干脆趴在桌子上,馬上就要進入夢鄉了。看著此景此情,我知道我的高壓政策又要失控了。無奈之余,情急之下,“怎么辦?”的問話飛快地在我的腦子里旋轉起來,鼻尖上也冒出了細小的汗珠。如果放棄這節課就等于放任自流,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如果不放棄,高壓政策就要失去作用。也許是責任心的驅動發揮了工效,一次次參與課改培訓的片段場面被我從腦子里擠了出來。是呀!為何不去嘗試一下,轉變師生間的關系,用師生互動的方式組織教學呢?
苦于無奈,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對學生說了這樣幾句話:“同學們,平時總是蓋老師對你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老師想請你們當小記者,采訪采訪蓋老師,向蓋老師提出一些問題,你們愿意嗎?”聽了我的話之后,這些小家伙先是睜大了愕然的眼睛,好奇地瞅了我一會,緊接著露出了驚奇的笑容,個個提起了精神頭,紛紛向我舉起了企盼的小手。
這時,我趁熱打鐵地對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把想問的問題,經前后桌四名同學商量、篩選之后,再提給蓋老師,并且問話是要像書上的句子那樣,用上“嗎,呢,吧”。(要知道一向頑固的我,從未采用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也從未用過“討論”一詞,因此才用上了前后桌商量、篩選的字樣。)
經過一番激烈的“商量”之后,學生再一次紛紛地向我舉起了熱切企盼的小手。
第一個有幸被我選中向我發難的是平時讀課外書比較多的王××:“蓋老師,你喜歡看書嗎?”(這句問話真好,可順便向他們介紹一下讀書的好處,但要簡短,我在心里默默地提醒著自己。)
“喜歡。因為書是力量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話雖從我嘴里脫口而出,未仔細推敲,但也未嘗不可,因為這話他們雖不一定特懂,但是留著今后慢慢地感悟也未嘗不可呀!)
誰知話音剛落,還未允我多加品味。機靈的姜少沖早已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說:“那么你都喜歡讀哪些書呢?”(喲!這話問得還挺具體呢!那就順勢回答具體一些吧。)
“我喜歡讀科普方面的書,因為這些書可以讓我增長科學知識;還喜歡看名著、小說,這些書可以增加我對社會的了解和認
識……”
就在我滔滔不絕,言猶未盡之時,淘氣包劉××已把一只腳站在凳子上向我揮手了。看他那副著急的樣子,我腦子里的警鐘向我發出了警報說:“得趕緊打住,讓他先說,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劉××想問老師什么,請趕緊說出來吧!(我故意加重語氣,表示比較重視。)
“您每天的工作一定很辛苦吧?”(天哪,真讓人感動,這話竟出自他的口中,看來今后真不敢小視他。)
“是的,但是和你們在一起,我還是覺得快樂更多一些。(說真的,當時說這話,有點言不由衷,不過看看淘氣包和周圍同學的表情,我知道這美麗的謊言說得還是挺值的。)
“老師,您最愛的是我們,還是您自己家的小妹妹呢?”(此時,向我提問的是我們班級里年齡最小的于×,真沒想到這小家伙還挺刁鉆的,能向我提出這樣尖端的問題,看起來得一定回答得巧妙一些才行。)
“我愛你們,就像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就像愛你們一樣。”(當話音從我的嘴里娓娓道出的時候,我感覺到我的周圍出奇的靜。就在那一剎那,我覺得我和學生的距離是那樣近,近得可以感覺彼此氣息的強弱,可以感覺到心臟起伏的快慢,從她們那一雙雙晶瑩透明的眼睛里,我知道我們從此不再有距離……)
就這樣,我的第一次課改實踐便在苦于無奈的狀況下被迫地得到了嘗試,它既來得突然,又似在情理之中,宛若一股清新的風,不經意間劃過我的腦海,帶走我的困惑與迷茫,又如同一場期待已久的春雨,似甘露般滋潤著我的心田。也就是因為這次小小 的嘗試,我走進了新課程,嘗到了課改的甜頭,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讓我真正地領悟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并不是空泛籠統的概念,只要你抓住教育契機靈活運用,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經幾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的經歷告訴我,課程改革必須需要喜歡它的你、我、他,在嘗試中前進,在前進中改革,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作者單位 吉林省遼源市多壽路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