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鄉土教學資源,作為語文教師,充分利用好農村優美的景色、豐富的物產、豐厚的底蘊等資源,幫助學生提高作文水平,是一條很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新課標;鄉土資源;作文水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直以來,作文是一個讓老師學生都感到為難的話題,面對一個作文題目,翻來覆去冥思苦想,東拼西湊盲目模仿,都解決不了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具體問題。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的我們,應在教學中努力開發和利用我們農村的鄉土資源,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他們的習作能力。
一、讓學生放眼鄉村的自然景觀
農村沒有城市的樓群林立,沒有城市的馬路縱橫,但農村有美麗的大自然,綠野千里,魚塘點瞇,阡陌縱橫以及當前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都是學生練習習作的素材基地,這是我們農村孩子特有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生的雙眼從狹隘的課堂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尋找美、發現美,并及時指導學生用自己的筆觸來表現美。
美,莫過于大自然。農村一望無際的田野,雪白的棉花,綠油油的小麥,黃澄澄的果子,青青的蔬菜……景色宜人;小河、池塘、溝渠……風韻各異。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去仔細觀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從平常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這種親身親近自然的感受比起關在教室里紙上談兵、舍近求遠談異地風貌,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學生的青睞,也能使這種鄉土課程資源更加得到有效利用,不知不覺中,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也會得到了有效地的鍛煉。
二、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習作資源
學生往往對眼前的事物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我們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走進鄉村、走進生活、體味生活,讓他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一顆善于捕捉文學、捕捉語文的心靈,讓他們用心去體會鄉情風俗之變化、勞動之苦樂以及至愛親情。
家鄉有勤勞儉樸的農民,對于農民的后代來說,勞動的機會唾手可得,可是許多學生寫勞動,只言片語,寫得不生動、不實在,因為他們只是勞動的旁觀者,沒有跟隨大人到田里親身參加過勞動。翻地、澆水、播種、捉蟲、收割等等農活,蘊含著許多農藝農技。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身體力行,去領悟勞動之苦、收獲之樂。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就會擺脫“無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會為“言之無物”而苦惱。
三、感受生活之愛,獲取習作情感
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讓他們深深體會到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充滿著至愛親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體會家中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的一舉一動,以及他們與外界發生的聯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真情。愛是無聲無息的,是無怨無悔的,只有用心去體味才能感受得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關心自己生存的土地,去發現、感受、領悟身邊的美,大自然的美,讓家鄉成為學生成長的搖籃。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王家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