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小學中高年級的單元習作大多是配合每組的單元主題確定習作內容的。這樣,學生易于做到讀、寫結
人教版小學中高年級的單元習作大多是配合每組的單元主題確定習作內容的。這樣,學生易于做到讀、寫結合。教師應在單元習作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學生習作時就游刃有余。
一、心理準備
作文的本質特點就是通過語言文字再現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情緒的流露,是對生活的思考,而不是胡編亂造。而有的教師過分重視單元習作,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讓學生感到作文太難了,思想壓力增大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害怕習作的心理。同時,單元習作由于受地域、時空、生活經歷的限制,學生寫起來常常犯難。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單元習作前,應有意識地讓學生明白:單元習作只是配合各課文的學習,只要認真學好本組課文,注意做好積累,就能寫好本單元的習作。唯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每組課文學習伊始,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為單元習作準備。例如,三年級下學期的第二組,是環保主題的,選編的課文有《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路旁的橡樹》。習作的內容也是與環保有關的。為了化解本次習作的難度,我在學習本組的同時,讓學生利用時間進行走訪,了解家鄉環境的變化,了解家鄉人為保護環境做了哪些事,并寫好觀察日記。在單元習作時,我只要求他們對自己最近一段時間里寫的日記進行整理,可以挑選出自己寫得最滿意的日記當習作,也可以把幾篇日記進行組合。這樣化難為易,學生對每次的單元習作就不再有畏難情緒了。因為,只有學會、會學,才能學樂、樂學。
二、語言準備
郭沫若先生指出“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寫作就是以眾師為師,融百家成一家的積累、運用與創造的過程。新課程非常重視語言積累。特別強調通過閱讀積累,通過生活積累。一再強調語文教學要放棄煩瑣的內容分析,要讓學生在大量語言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魯迅先生就十分重視積累語言,據說他搬家時,光是讀書筆記就運了一大車。就單元習作而言,我們應立足本組習作的話題,有重點地讓學生去收集、積累相關的語言材料。我們平時都布置了積累語言的作業,這些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他們邊閱讀,邊摘錄好詞好句,教師很少參與其中,只是進行簡單的檢查批閱,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小學生的詞匯積累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記在紙上。怎么改變這一現象呢?常用的方法是,在學習每組課文的同時,讓學生進行同主題課外閱讀拓展,摘錄好詞好句或優美段落,并熟記于心。這樣做既解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積累的語言進行分類整理。例如,本組的主題是寫人的,最近的一段時間里,學生積累的大多數語言都是關于人物描寫的;本組的主題是寫景的,學生積累的語言大多是寫景的;以此類推。當然,教師還要適時檢查學生閱讀的狀況,閱讀的成效,并指導學生再細致分類。如,寫人的可分為外貌、動作、心理、語言;寫季節的,可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寫物類的,可分為色、形、味等。每一個階段一個內容,摘錄后,最好能熟記起來,當作知識的儲備。此外,教師在學生課外摘抄的基礎上,可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選擇出一些詞匯,讓他們現場進行運用,加深學生對這些詞匯的印象。課外的積累,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的提取、運用,其鞏固率是相當低的。我們不能忽視這種現象:有些學生很喜歡看書,也很聽話地做了摘抄,但是他的作文里的詞匯還是那么貧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詞、好句沒有經過及時的強化、內化,被遺忘了。語言積累是一種慢的藝術,今天一個,明天一個,日久天長,自然就匯成了語言的長河了。
三、方法準備
寫無定法,但有大法。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至于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第一,必須講求方法。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特別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沒有一定的方法引導,他們就無從下手。我們要講的方法太多,如何給自己的文章命題,如何布局謀篇,如何把文章寫具體等。這些內容繁多,無法一下子講清。所以,要一次一個專題來。現行的語文教材(人教版)是按各個模塊編排的,各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在單元導讀提示中不僅指出了某單元的內容,而且指出了學習方法,這也為本單元的習作方法指明了方向。我們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悟本組課文的寫作方法,找出共性與不同,進行分析、比較,掌握本組所滲透的寫作方法。在學完每一篇課文后,都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例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因本文是寫人的習作,本組的習作內容也是寫一個印象深刻的人,為了讓學生掌握寫人的基本方法,我在教學時,有意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描寫阮恒的表情、動作及語言的詞句上,通過這一系列的表情、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學后,讓學生總結一下,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學生總結出:用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通過描寫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來把事例寫具體。又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我也注意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寫作方法,采用總分總構篇,又按季節順序寫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
四、素材準備
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習作之前沒有可寫的素材或不懂得提煉素材,這是習作最大的障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學生自我表達,與人交流的需要。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小學生寫作,不是進行文學創作,也不是為了寫給教師看的,而是為了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感情,為了與人交流和融通。而單元習作不可能那么隨意,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它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單元習作前,要幫助學生解決習作素材的問題,讓學生有內容可寫。
生活是寫作廣闊的海洋。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是寫作教學的重中之重。葉圣陶先生認為:“要寫出自己的經驗,經驗又必須深切、正確。從整個生活里下功夫。有了深切、正確的經驗,寫作就不愁沒有好的材料。”因此,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積累生活。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兒童觀察自己的生活,觀察自己和周圍人的日常活動,擴展兒童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在教學中,不是空講寫作方法與技巧。每次習作,根據習作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有充分醞釀的階段。例如,寫景的習作,教師要讓他們走走、看看,然后記記觀察日記。狀物的作文,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留意觀察,做到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等。人教版小學文三年級上學期第五組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雖然在我們的身邊,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他們是模糊不清的。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這方面的內容,有意識地嘗試參與。因此,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伊始,就讓學生開展“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學習。有活動方案,有教師指導的過程,有活動記錄,有成果展示,做到扎扎實實地開展。在開展活動的同時,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中華傳統,并寫好日記。可以寫了解到的某種習俗,某種節日,某種藝術等,也可以寫自己做的,如學包粽子、做紅團、寫對聯等,當然也可以寫自己參加活動的情況。由于有了這一系列的準備,學生在寫作之前做到胸有成竹,看似難完成的本次習作也較成功地完成了。
向他人取經也是一種積累素材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訪問、上網、閱讀書籍、看電視等方式,把新鮮的、印象深的、對自己有啟迪的人與事,記錄起來,在習作時進行運用。
有備而無患,有備而求創。單元習作要讓學生充分準備,才可能充實精彩。
參考文獻:
佐麗紅.新理念下的習作教學[J].江西教育,2008(36).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