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三個方面講了品詞析句的重要性及操作方法。
關鍵詞:品詞析句;閱讀能力;積累情感
有人認為,語文課堂帶著學生品詞析句,不如帶著學生大量閱讀。很多作家沒有人教他們品詞析句,不照樣寫出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嗎?我不認同此觀點,語文課堂如果不能上出“語文味”,怎樣實現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一課程目標呢?但是如何品詞析句,該如何入手,如何操作,以及品詞析句的重要性,就這幾個問題闡述一下自己的一點體會:
能夠入選語文課本的都是佳作,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選讀課文,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獨到之處,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好甄別和選擇,再將好的東西呈現給學生,或者帶領他們去發現這些美好的東西來,這些東西會讓學生受益終身的。
一、品詞析句,就應該從詞入手,進而更深層次地理解句子,然后拓展到文章中去
這就要求我們找準突破口——字、詞語。一篇好的文章總有那么一句或幾句話能夠起到突出重點、點明中心、提綱挈領的作用,甚至是難以理解句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以剖析從而幫助學生領悟其意思,理解文章內容,達到情感的升華。例如,林海音的《竊讀記》一文中,課程目標有一點是“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書籍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并受到感染”,為了能完成教學目標,我從“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入手,重點從“快樂”和“懼怕”兩個詞出發,學生無法體會到竊讀的滋味,作者為什么快樂?又為什么懼怕?她為了讀書可以忍受饑腸轆轆,腿酸腳麻,為了讀書在人堆里擠來擠去,為了讀書可以連跑幾家書店才看完一本書,為了讀書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當你手捧自己心愛的東西時候,內心怎么能不快樂呢?但當這東西不是自己的又擔心別人拿走或被書店老板轟走的時候又不由得有點“懼怕”,通過一系列的解讀,一個酷愛讀書,醉心于讀書的美少女形象出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學生在深受感染的同時會明白自己應該怎么做,逐步養成閱讀的習慣。
二、品詞析句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
多讀能讓學生加深印象,形成學生的語感這個毋庸置疑,但細心的品析,仔細的揣摩,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小學語文十一冊的第21課《老人與海鷗》,本課要求學生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感情,在學生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感基礎上,組織學生進一步朗讀感悟,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意。我覺得讓學生理解人對動物的感情是比較困難的,如何打破這個僵局,從而順利地完成后面的教學呢?我找到了這么幾句話:“老人把餅干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通過老人喂養海鷗的句子,我抓住“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順著欄桿邊走邊放”,讓學生去想象老人喂海鷗時的樣子,尤其要抓住“海鷗依著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這句話讓學生反復談自己的體會和理解,感受老人喂海鷗時的動人場面,并想象朗讀,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感情,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情景,為后面的講解做出情感鋪墊。
三、品詞析句同樣也需要積累,它更側重于情感的積累
學生會寫了一個字或詞,是一種積累,領悟了一個詞的內涵、情感,同樣也是一種積累,當學生積累的多了,讀了一篇好文章,那種跟隨作者的創作情感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閱讀就不會成為學生學習上的障礙。我們教師應該做的就是拋磚引玉,學會用一些靈活多變的、適應學生的好方法來進行啟發式的引導,學生有了內心的體驗,感悟到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單位 河南省武陟縣圪當店鄉安莊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