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課堂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果的優劣。
關鍵詞:語文;優質課堂;現代教學技藝
什么叫做優質課堂,不能簡單地將“好課堂”“高水平的課”“高質量的課”等同于優質課堂。廣義地講,優質課堂就是教師在先進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實現教學各環節優化發展的實效課堂。而狹義地講,優質課堂就是教師依據課程綱要、學科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和技藝,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實現教學過程和目標的最優化,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課堂。
從上述概念可以得知,構建優質課堂需要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和技藝,這是一個優秀教師所必備的能力,同時是優質課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那何為現代教學技藝?
所謂現代教學技藝是以科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技能、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的統稱。現代教學技藝有三個層次的內涵。(1)教學技能,即在教學基本知識基礎上形成的技術和能力。(2)教學技巧,即對教學技能熟練而巧妙地運用;(3)為教學藝術,它是教學智慧在教學中的表現,也是教學的技術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產物。
語文課堂的主要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他們的語文基本素養,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運用現代教學技藝,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教師要樹立起與時俱進的課堂概念
觀念的改變是行動改變的前提,如今的課堂要一改以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師,使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并不重要,讓學生主動去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必須對課堂有全新的認識,以使用更加現代的、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
二、加強教師技術技能的培訓,盡快使其適應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全面滲入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大步邁向現代化。現代教育媒體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點,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和共享的特點為學生創設了廣闊而自由的學習環境,拓展了教學時空。然而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依然需要靠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因此,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培訓,教師自己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實施現代教學技藝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要恰到好處,切忌過分依賴
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主要是指多媒體教學系統。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材、學生三點一線的格局,呈現給學生圖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視聽組合的多媒體教學環境與手段。這一切使傳統教法中抽象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立體多元組合形式,使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狀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功能,對大腦產生了多重刺激作用,從而使學習效果顯著提高。
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對于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利用多媒體設計的集合了形、聲、色于一體的課件,遠比抽象空洞的文字講解更具吸引力
如,講學課文《北京》時,教師在制作的課件中,首先插入與北京相關的一些圖片,并配上《北京歡迎你》的音樂,導入課文時,播放給學生們看,學生在歡快愉悅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進入到了教學的情景中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突破教學上的重難點
如,在進行《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的教學時,面對課文用枯燥的文字所描述的北京街頭那種喜慶、熱鬧的場景,以及當人們聽到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那一刻,大家心里的激動與自豪,學生是很難有同感的,而運用多媒體播放當時的相關視頻,學生很快就能進入當時的場景和書本中所描述的人們一樣,歡呼、歌唱。創設氛圍,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同身受,有效地突破教學上的重難點。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便于進行課外的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課的教學,課外知識的涉獵以及課后知識的積累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利用多媒體就很容易地解決這個問題。互聯網上的知識與信息多得數也數不清,當我們需要對文本進行補充或者是對某篇文章的作者、背景進行詳細介紹時,我們便可以從中方便地調出資料來,以供學生學習和欣賞,這樣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充其訊息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
在合理、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我們要切忌濫用,無目的地運用,因為這樣不但不能使之有效地服務于我們的課堂,反而有損于我們的教學。
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寫字教學課中,雖然有電子筆、白板,可是我還是認為教師有必要用粉筆在學生面前一筆一劃地展示出這個字是如何寫成的,它的結構、框架,以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這樣有利于學生模仿,從而讓他們寫出一手好字。
此外,運用多媒體制作出來的課件,有聲、有形、有色,吸引學生的同時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造成課堂上難以控制,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因此應當合理、有效地使用這些現代教育技術,讓它們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可以依靠,但是不能依賴。
四、教師自身要努力創新,不斷反思,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色
現代教學技藝在具體運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實踐性、個體性、情景性、多樣性、創新性”的原則和特點,把優質課堂所具備的條件和優秀教師所具備的能力有機地融合并統一為一個整體,體現為教學發生的整體過程,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諸要素的有機協調、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形成優質課堂。所以,它的具體運用和實施對實施者或承擔對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整合能力、變通的應變能力和全面的通識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獲得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反思、總結,循序漸進,精益求精,才能“破繭成蝶”,掌握高超的教學技藝,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作者單位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第一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