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今的教學現狀,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質疑能力;學問;心態
古時候稱學習為“學問”,要學必要問。質疑好問是學生求知的源頭,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創新意識的一條有效途徑。目前很多課堂上提問的權利被教師壟斷,學生只能規規矩矩地疲于應答教師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想質疑,不敢質疑,不會質疑,不善質疑。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和發展。不會質疑就不會有思考,不會有探究。為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調整心態,鼓勵質疑,使學生敢問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要掃除學生在質疑方面的心理障礙,調整他們的心態。有的學生習慣于聽教師講,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不主動質疑。對于這種學生,應使他們了解質疑的重要性,鼓勵他們要學也要問,必要時教師要多對他們“問難”,使他們明白自己學習上的欠缺,引起他們的適度焦慮,從而養成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習慣,學習質疑。有的學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問不得要領,受教師責怪、被同學恥笑。對于他們,我們應熱情地鼓勵,肯定他們“質疑”的勇氣。還有的學生,把握不住學習的要點,對所學內容不知所云,提不出問題。教師就要多指點,引導他們去找疑問,從難度較小的方面入手,敢于質疑提問。
二、創設情境,激發質疑,使學生想問
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進入生疑、釋疑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積極心理狀態,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例如,在教“面積單位”時,教師先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重疊不能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要用劃分方格的方法來比較大小,通過數格子的方法,發現圖1的面積大,于是得出結論:格子多的圖形面積就大。接著教師出示圖3,同圖1和圖2比較,從而使學生發現圖3面積比圖1、圖2小,但是格子卻比它們多,這與剛才的結論發生了矛盾沖突,使學生意識到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要有統一的格子,也就是要有一個統一標準,從而自然地推出“面積單位”的概念。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積極、主動、創新地學數學。
三、學會方法,幫助質疑,使學生會問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而且要教學生學會提問。鼓勵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隨時可以質疑。質疑應在難點處求疑,矛盾處求疑,困惑處求疑,關鍵處求疑,易錯處求疑,空白處求疑。例如,在教“年、月、日”時,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書上說通常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而整百年份卻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呢?”問題剛提出時學生也感到很茫然。最后,我引導學生自己課后查閱收集時間的有關資料,疑點解決了,整個教學目標也達到了。
四、抓住契機,引導質疑,使學生好問
質疑既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創新品質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課本、超越教師,標新立異、獨辟蹊徑,甚至非邏輯地、反常規地思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及時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集中力量攻破疑點。例如,在教學“垂直與平行”概念時,有學生就提出“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內?”我對這位學生大力進行表揚,提問切中難點,給予學生思考時間,培養探究意識,實現數學知識再創造。
學生質疑是多角度的,隨著學生認識的不斷深化,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正是學生創造性的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是新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能及時抓住,集中力量攻破疑點,我們的教學就會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創造精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強化學生的質疑能力,努力實現學生與教材、教
師、同學、環境等相關課程要素的互動,帶著疑問去聽課,帶著疑問去尋求解題的方法。不要讓質疑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可以建立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只有充分相信學生,有效指導學生大膽質疑,數學課堂才能“動”起來,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起來。只有這樣,教學目標才會更明確,教學效果才會更明顯。
參考文獻:
[1]李玉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教育評論,2007(03).
[2]郭啟燚.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