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自改革開放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在與世界先進文化融合,西方先進的經濟、政治、文化理念相繼傳入國內,在國內掀起了各行各業的改革大潮。與此同時,世界最新教學理念傳入國內,在幾代改革人的努力下,與國內教學國情相結合,產生了適合我國的教育理念——“以學定教”。并在國內教育界掀起了一陣“人文主義”“以人為本”教育觀的浪潮。
關鍵詞:以學定教;自主學習;學習興趣
一、以學定教的基本含義
我國“以學定教”理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國內教學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學定教”在國內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1994年著名教育學專家楊福海在期刊《課堂教材教法》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重視學法指導,切實提高學法指導的實效”的教學論文,并首次提出現代中國教學的發展方向是“以學定教”“以學評教”。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隨后,關于“以學定教”的研究始終不斷,在眾多教育學家不懈努力下,1997年,學術界終于在探索多年后給予了“以學定教”這一理念全新的定義。“以學定教”是指以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發展觀,以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依據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依照學情確定教學的任務、方法和策略。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學定教”的意義
1.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的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小學數學的教育在于培養學生基本的算術能力,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并對學生邏輯思維的構建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而,關注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以學定教”在小學教學中的地位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仍然處在一個較為薄弱的階段,因而,課堂教學設計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的發展存在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以學定教”的觀念核心在于“以學生為本”,通過學生的自身情況制訂教學計劃。古有孔子“因材施教”的觀念,與當下的“以學定教”的思想有著相似之處。
3.“以學定教”與小學數學教育
小學生剛接觸到正式的課堂教學,其心智處在一個較低的階段,因而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始終在小學教學中是一個難題。(1)數學知識對于學生而言較為復雜,學生在知識掌握過程中存在困難。(2)傳統數學知識缺乏趣味性,以教材為綱,難以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層面之上,難以積極活躍思維,融入課堂教學中去。而“以學定教”的觀念在于按照學情制訂教學任務,以學生為本,將教學要求按照學生學情進行制訂,提高學生的課堂內容吸收量。同時,按照學生興趣設計教學,極大地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三、“以學定教”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
1.告別“以教定教”,立足學情
新時期下,傳統方式教學難以適應時代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思維的要求。單純為教學任務制定的教學計劃完全喪失了“實事求是”的教學理念基礎,脫離了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安排不僅難以培養有自主能力的學生,甚至對于學生的思維成長、學習興趣都存在不良的影響。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任務應該更注重學生自身的要求,做到為不同學生制訂不同教學計劃。有些學生可能思維能力發育較早,一味地以簡單知識內容為基礎的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適當加大教學內容、難度。對于理解能力發育較慢的學生應更多地以基礎知識作為教學任務內容,過于難的知識教學會打消學習積極性,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學生自尊心受
挫,對學生以后學習有很嚴重的影響。
2.“情景教育”提高小學數學趣味性
較之小學教學的其他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教學存在著先天性的不足。小學數學教學雖然不同于中等數學及高等數學教學,但具有同樣的教學內容性質,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算法為主,缺乏小學教學應有的趣味性,難以吸引小學生的興趣。而如何克服小學數學在教學內容上的先天不足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定教”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任務中多融入趣味內容,如采用“圖片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將抽象的理性思維轉化為情景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最終融入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完美地完成教學計劃的任務。
3.鞏固教學,拓展延伸
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小學數學教學同樣需要這種教學理念。小學數學教學不單單是在課堂中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之外的教學同樣具有重要性。在學生自主學習中,學生自主拓展延伸占據絕大多數的地位。例如,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思維擴散,自己尋找同類的問題,比如通過回家以家中小寵物為基礎引申一系列“雞兔同籠”的問題研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在課堂中能夠詳細講解教學內容,同時,要以生動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以擁有善于思考的頭腦,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
小學數學教學是基礎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邏輯性思維的關鍵,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徹底擺脫傳統的“以教定教”的錯誤觀念,通過“以學定教”的新思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2).
[2]李同勝.構建“以學定教”的高效課堂[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古柏中心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