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內容。談了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
關鍵詞:閱讀教學;寫作訓練;語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然而現實中的語文教學現狀卻是課文閱讀與講解和寫作訓練分離。學生學了那么多文質兼美的課文,讀過了那么多好詞佳句,寫起作文來卻無話可說。因此,整合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使學生從閱讀中吸取寫作的營養,探索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路子已勢在必行。正因為這樣,我們教師需找準激趣點,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同時,通過仿寫、改寫、續寫、補寫、寫讀后感等形式個性化地處理教材,把課文“請”到我們的作文課上,使課堂教學既能強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又能使學生的習作訓練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內容,習慣上很多老師都是上獨立的閱讀課和寫作課,即采用“讀寫分離”的模式,這種做法客觀上造成一種不好的趨勢:學生感覺閱讀課難度較小,而一到寫作課就會頭疼害怕。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很好地改善一下這種情況呢?我在教學工作中采用了“讀寫結合”的方法,即在閱讀教學中合理滲透寫作教學,將寫作訓練和語文教材很好地聯系起來,以讀代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
閱讀和寫作是個互逆的過程。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能更加有力。因此,“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依照課標要求,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而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我平時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采用多種形式多讀名篇課文,精彩部分還要多品讀,直到能背下來,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好詞佳句,平時要求學生準備一本摘錄本,指導學生把讀過的好詞佳句摘錄到本子里,并進行仿句練習,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是一篇兒童詩,作者借助馬良的神筆表述了自己對殘疾人、身邊的人、動物、植物的美好愿望。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為話題,說說自己的美好愿望。有的學生寫(說)道: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為我的好朋友畫一雙好手,使他做作業快一些,不要總是最后;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為大街上的流浪貓和流浪狗畫一條好命,讓它們再不會因為殘疾而被人遺棄……瞧,每個孩子都是那么有愛心,都是為別人著想。課堂上充盈著濃濃的感情,學生深深受到感染,情有所動,自然就不愁無話可說了。《我想發明》是一篇科學幻想課文,寫出了幾個孩子的發明設想。學完課文,我讓學生自己想象,你想發明什么?有的學生說,我想發明一種特殊的鞋,夏天涼快,冬天暖和,防臭防。有的學生說,我想到哪去的時候,能飛起來到想去的地方。還有的學生說,我想發明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上有很多神奇的按鈕,每個按鈕都有相應的功能。當按“未來”按鈕時,它就會照出我“未來”的樣子;當按“鬧鐘”按鈕時,它每天早晨就會放出柔美的音樂,叫我早早起床;上學之前我按下“加油”鍵,它就會對我說:“新的一天開始了,你要努力學習!”我就會信心百倍地走向學校;當家里沒有人時,如果小偷進去,它就會發出神奇的電波把小偷電倒,并及時報警。你們說我的想法是不是很神奇?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練習的指導
葉圣陶老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與寫作技巧。”因此,在閱讀訓練中要滲透作文練習指導。在閱讀課上,我會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效果很顯著。在指導過程中,我從以下方面著手:(1)指導運用新學的詞語、句式練習說話、寫話,可模仿說、寫,也可創造性說、寫。(2)指導模仿學到的段落結構和篇章結構,練習說、寫新的內容。三年級學生應側重練好連續、并列、總分和概括與具體四種結構段。如《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中,既有總分結構,又有并列結構,所以,是學生模仿練習寫作的最佳
范例。
其實我們三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是孩子們可以親身經歷的。如《沙灘上的童話》《吹泡泡》《電腦棋手》等課文。在學習《吹泡泡》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親自做一做,再學習課文,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在吹肥皂泡時的情景和感受。學生寫出來的片斷是那么生動。“那透著五色浮光的肥皂泡是那么美麗,放在陽光底下像水晶石一樣漂亮。泡泡飛上了天空,同學們高興地吹呀、追呀。”這樣做,學生往往感覺不到作文的壓力,感覺到寫作文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多數學生都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
總之,以所學課文為范例,從平時的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是一條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一條捷徑。這需要我們老師煉就一雙慧眼,認真鉆研教材,并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內容,使之為我所用,發揮無限價值。
(作者單位 河南省駐馬店西平第一實驗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