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教材和學生是從事教學活動的必備三要素,其中教材是施教之本,也是學生學習并掌握知識能力的具體內容、實際媒體和有效載體。教材主要包括教科書(課本)、參考書和習題集(也有輔助學習資料)等。實踐表明,較高質量的配套教材不但對教學活動可以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而且對學習活動也能起到增智益能的效果。在新課程精神理念中,關注學生的素養發展是素質化教育的永恒主題,而閱讀自古就有“教育之本、學習之母”的稱譽,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正是語文教學活動中實現這一宗旨的根本之所在。結合小學語文相關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試對此作出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相關閱讀教學;學生基本素養;實踐與思考
閱讀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現代教育觀認為: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讀則殆。”語文閱讀可分為精讀和略讀兩大類型。相關閱讀屬于略讀的一種,就是指引導學生閱讀與所學精度課文相關聯的文章。而所謂“相關”,指的則是選讀文章和所學精讀課文或者文體相同,或者內容相近,或者同一作者,或雖是同一內容但所表達的觀念相反,以此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進行比較、對比和分析,從而達到對精讀文本加深理解的目的,以收舉一反三、相互促進的實際教學功效。
一、小學語文相關閱讀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葉圣陶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由此說明了精讀教學和略讀教學之間的關系,也強調了后者的重要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中年級不少于40萬字,高年級不少于100萬字。就學生發展而言,相關閱讀既可激發學生的閱讀情趣,又能有效地豐富閱讀內涵;既可通過應用實踐來鞏固學生在精讀活動中學到的閱讀方法與技能,又能促使學生由被動閱讀有效地轉化為主動閱讀,同時為提高習作水平做好厚積薄發工作。
二、對小學語文相關閱讀教學的簡要實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關閱讀是一個知易行難的發展性實踐課題。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課內教學引領相關閱讀
小學生往往缺乏相關閱讀的情趣、能力和自覺性。我們應當對有關人物、物象內容、故事背景、相關文體和作者等方面作出適量的補充與拓展,以引發小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而吸引和推動他們的相關閱讀活動。如,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時,通過課堂教學和精讀課文,小學生只是了解到鄧小平豐功偉績的空泛性說法,如“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締造者”,但這些不會給他們留下比較具體的認識和感悟。對此,筆者做了三件事:(1)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把香港回歸的精彩場面直觀演示出來,讓學生激情觀賞;(2)把贊頌鄧小平的兩首歌曲——《春天的故事》和《老前輩》,在課后既對歌詞作了引導式的解析,又教他們唱會了歌曲;(3)把英國首相當年來華與鄧小平就香港回歸一
事前后談判的有關資料和故事收集整理出來,引導學生認真賞析和閱讀感悟。如此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情趣,他們主動地搜集并閱讀了如赴法留學、百色起義、淮海戰役等方面的材料,相互之間進行了熱烈交流。可見,課內教學對相關閱讀能夠產生有效引領作用。
2.以相關閱讀促進寫作教學
如果把閱讀活動說成是原始素材的搜集與積累的話,那么寫作則應是閱讀材料的加工與輸出環節。而課內閱讀教學的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習閱讀活動的方法和技能,其內容是少而簡單的,更多內涵則要在“內學外用”中應用實踐和不斷豐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廣積薄發、學用結合。諸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等古訓要義即在于此。而不喜讀書、不會讀書和不善讀書,就必然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虞,這也是小學生普遍深感“習作難”的根本因素。因此,我們要引導和推動小學生積極有效地開展相關閱讀實踐活動,為創造性寫作實踐不斷積淀素材和能量。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2課《伊索寓言》時,一般都要求進行教材以外的內容閱讀。有學生關于《龜兔賽跑》相關閱讀之后,提出了“在欣賞烏龜堅持不懈的同時,首先應欣賞它不畏強敵、敢于應戰的精神魄力”,其充分理由是“沒有后者的大無畏精神,就絕對不存在烏龜最終取勝的可能性”。這不是小學生在相關閱讀中的偉大創造嗎?
3.以語文活動成就相關閱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唯情趣論”的小學生而言,以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語文活動來激發他們相關閱讀的情趣,從而培養其閱讀素養和基本能力,既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1)建立各類語文興趣學習小組,如“小書蟲”語文閱讀活動小組、“小荷文學社”課外習作興趣小組等,開展讀寫實踐活動,并大力營造熱烈氛圍,以吸引更多小學生不斷地參與其中。
(2)在課堂內外,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形式,不失時機地開展妙詞佳句評比、人物故事演講、詩詞歌賦背誦、個性創作展示等各類競賽性活動,充分發揮“以賽激趣促讀”的作用,從而不斷放大相關閱讀效應。(3)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多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如春夏秋冬季節游、社會專項采訪和專題調查等。其積極意義在于:一方面有效地激發語文實踐活動情趣,一方面深化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從而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大語文觀”指導下,不斷推促他們的相關閱讀活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西團中心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