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試就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這一教育焦點話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激發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不但能積極、主動且全神貫注地融入課堂教學環節當中,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學習狀態的過渡與轉變,而且還能促使自身迅速理解與掌握教師所講解的具體知識
點,這對于教師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無疑有著極為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都活潑、愛動,如果教師忽視了他們的這一主觀特征,在數學課堂上一味地向他們灌輸知識點,不但會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學習壓力與負擔,而且還很容易激發他們對于數學這門科目的強烈排斥心理,存在著事倍功半的尷尬教學效果。
鑒于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數學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當中親自動手擺一
擺、剪一剪、比一比……相信這樣的話既能充分契合小學生特有的學習特征,極大地調動他們對于所學知識的興趣以及積極性,與此同時還能切實加深他們對于具體數學內容的認識與理解,真正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
對于這一點,我有著深刻的體會。例如,在學習“有趣的圖形”這部分知識時,除了向學生講解具體圖形的數學定義,我還為他們每個人都發放了幾張彩色紙片,帶領他們裁剪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平面圖形。如此一來,就給予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動手實踐的機會,推動著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操作活動當中,不但大大激發了其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興趣,而且還促使他們在興趣的指引下以熱情、昂揚的狀態完成數學學習的所有環節,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借助生活實際,調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生活是一個大課堂,是所有學科知識的最終來源,小學數學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數據得出以下重要規律:當所學內容與自身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越容易對知識產生強烈的熟悉感與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此相適應,其學習效果也越卓越。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展開數學教學活動,如此,一來可以使數學問題更貼近現實生活、更具有學習性與研究性;二來又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其真正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當中,更好地進行知識點的學習與吸收。
如,“百分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特征,而小學生受到年齡因素的制約,在理解能力與接受水平上稍顯欠缺,因此,他們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普遍存在著較大的困難。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我決定在教學這部分之時,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百分數元素更多地融入其中。首先,我引導學生回憶自身在生活實際中見到的“%”這一數學符號,有的學生說“商場打折、搞促銷活動的時候見過”,有的學生說“在衣服標簽上見過”,還有的學生說“在報紙或者書籍數字統計中見過”……
由于與自身的日常生活實際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生對于我所提出的問題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以及探究欲望,每個人都做到了踴躍回答,這就為我接下來更好地展開具體內容的講解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三、開展課堂游戲活動,激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愛玩、好動,對于游戲有著莫名的熱衷與濃厚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使再對學習沒興趣,只要教師能將教學內容與課堂游戲形成完美的融合,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知識點的學習活動當中,并且學習質量及其效率也能得到最大限度上的保障。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當靈活運用小學生愛好游戲這一心理特征,將數學知識以課堂游戲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相信如此既能極大地調動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他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切實加深對于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真正實現一舉兩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完“乘法口訣”之后,我帶領他們在課堂上玩了一個“數青蛙”的游戲: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以此類推,由學生補充完整這個歌謠,沒有順利反應過來的學生就要模仿青蛙“撲通”一聲跳下水的動作以及聲音作為懲罰。如此一來,不但大大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幫助他們在課堂游戲的過程當中,切實鞏固與復習了自身所掌握的“乘法口訣”,當節數學課堂自然也收獲了預期中的最佳效果。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力求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如此才能使他們由“要我學”逐漸過渡到“我要學”的狀態,從而為高效率、高質量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韓愛萍.增強數學興趣,構建高效課堂:例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7).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富鋒鎮清華實驗
學校)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