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一門綜合課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從探究性學習特點、目標定位以及怎樣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展開研究,研究將有助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綜合實踐活動,有助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主動探究能力;研究
新課改在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時,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學習策略等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個全部封閉、預先設定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教學目標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探究性學習方式就很有力的詮釋了這一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最終達到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以及教師設置的學習環境和提供的背景材料下,使學生能從多方位、多角度提出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敢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獲得一些學習技能和學習知識的過程。以下主要從探究性學習的幾個特點來展開。
1.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最基本的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空間、學生學習思維方法、獲取信息渠道、師生關系等都是相對開放的。可見,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并不是完整的一個知識系統,而是源于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其涉及范圍廣泛,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使學生立足于探究,主動解決一些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
2.探究性
探究性是探究性學習的根本特點,是探究性學習本身固有的一個特征。探究性學習基本包括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學習內容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給定所要探究主題;學習的方式不再是一味被動地接受知識、被動地記憶一些系統知識,而是在確定主題的條件下敏銳地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自主地得出相應結論。因此,探究性學習的探究性主要在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積極主動探究問題解決的過程。
3.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探究性學習本身集教育理論與社會生活、科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為一體,密切關注當今環境、科技、社會發展等一些問題對當代生活的影響,同時,探究式教學是教師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設置一些課題,因此,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要融入一定的社會環境,親自參與到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探究。
二、探究性學習的具體目標
探究性學習是集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力為一體的學習方法,探究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搜集、加工、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
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對獲取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探究新學習本身需要一種探究精神,比如,質疑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培養學生質疑精神便是培養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學生應該搜集大量的信息并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的探究態度
探究態度需要培養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究興趣、良好的探究動機和一定的探究愛好。當然,對這些態度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所有的這些探究動機、愛好和興趣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學意識和科學道德的基礎之上,離開合理、科學的依據都是無稽之談,因此在培養科學的道德態度的同時也要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3.培養親自參與探究的合作性體驗
如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并不是一個國家的發展結果,而是各個國家通過合作與交流所探索出來的結果。探究性學習本身強調讓學生親自體驗、親自參與到一些研究課題中,是培養學生在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盡力求知的傾向。因此,培養學生親自參與探究的合作性體驗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目標,對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方法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德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參與社會、認識社會,逐漸被社會化的綜合課程。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執教者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1.建立課程研發機構
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領域學校,應該加強組織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研發機構,學校對此課程的開發不僅要從校內開始著手,更要注重匯集多方面的途徑來促進對此課程的開發,比如,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包括家庭、社會、學校、一些公眾力量等多方面獲取相關課程資源來加強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研發,這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建立品德與社會課程研發機構的核心任務是能積極主動地提出本校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制訂本校品德與社會課程探究性學習實施相關的實踐活動方案。
2.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德育新課改提出的一門綜合課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直沒被人們重視,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此課程逐漸被人們所關注,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執教者,應該跟隨德育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要求逐漸去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新課改要求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由學習結果評價方式向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轉變,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能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精神,而不再是一味地以學生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學習者自我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才是學生發展的關鍵。
3.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此課程的探究能力,
除了學校建立相關的機構之外,家庭和社會對此課程的參與度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因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所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離不開家庭和社會公眾力量的支持。如今,學生深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將“主科”成績和升學考試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途徑。因此,借助家庭和社會公眾力量來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明確探究性學習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為學校還要積極動員家長以及一些社會認識來支持并參與到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建立學校與家庭、社會的一些協作機制,比如,家長會、定時家長訪談、邀請社會人士來校做講座、通過網絡給家長提供探究性學習案例和素材等方式來加強家長和社會認識對探究性學習的認識,進而來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本身是一個最新的課題,所以在以后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要通過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和社會公眾力量來集體參與到探究性活動中,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活動,提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探究學習[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
[2]徐學福.探究學習的內涵辨析[J].教育科學,2002(3).
(作者單位 延安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