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培養小學生說話、識字和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綻放精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綻放精彩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小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小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小學生正確理解文本的內涵與表達特點,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品味文本的語言美、人文美、精神美,活躍語文課堂氣氛,陶冶小學生性情、啟迪小學生心智,從而達到預定的閱讀教學目標。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給小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能讓小學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不斷展現語文課堂的生命力。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藝術。
一、故事導入,煥發活力
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故事導入能夠使學生很快安靜下來,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及時轉移到文本閱讀中來。故事能刺激小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思維的空間,煥發課堂活力,點燃小學生閱讀的火花,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運用神話故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講故事:廣西桂林到處都是綠水青山,這是大自然賜予的千古杰作,令人耳目一新。桂林的父子巖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古時候有一對龍姓父子,造船手藝精湛,他們父子造的船不但裝的貨物多,而且行駛速度極快。天有不測風云,當地的有錢人萬員外看中了他們的造船手藝,逼他們父子為他造一條特別大的船,用來搜刮百姓的財物,然后討好給皇帝。龍家父子默默地思考:船如果造好了,老百姓的財物就會被萬員外給搜刮空了,老百姓豈不要遭罪么?龍家父子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偷偷地來到桂林的巖洞里藏了起來,后來因為沒有糧食吃,父子倆被活活地餓死了,父子巖因此而得名。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看看父子巖吧,再領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美景。優美動聽的故事,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質疑的空間,有先聲奪人之效,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怦然心動,迅速進入文本閱讀,為新課閱讀做了良好的鋪墊,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欣賞歌曲,加深感悟
教師在引領學生感悟文本之前,可選擇和文本內容密切相關的歌曲作為開場白。借助多媒體播放歌曲導入新課,在情感上引起小學生的共鳴,克服緊張心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閱讀文本,尊重小學生的情感和需要,發掘小學生的閱讀潛能,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教師課前可播放德德瑪演唱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兒唱,駿馬好似彩云朵……”遼闊的景色映入學生的眼簾,他們在欣賞中進入文本閱讀,教師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重點抓住草原景物特點進行品詞析句,體會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故意將互相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于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觸景生情。為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做了鋪墊,讓學生感悟,平實無華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在感悟中探究作品。此時無聲勝有聲,無需教師多言,而學生在情感上已和文本產生共鳴。
三、自主探究,高效閱讀
自主探究是學生創造性的閱讀活動,也是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形成的標志。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閱讀的主動性,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文本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不懂的問題。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自主實驗,烏鴉用什么辦法能喝到水?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改善小學生的學習環境,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一個學生說:“烏鴉在瓶子里即使放許多小石子,也有可能喝不到水。”他的話音剛落,學生哄堂大笑。可是,那位學生堅持己見,說:“我已經做實驗了,瓶子里的水如果少于三分之二,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烏鴉就能喝到水。”這時,大家安靜下來,教師請那位學生再次試驗,果真和他說的一樣,同學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教師還學生以思維真正的自由,細讀品味。在對課文的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就會達到“我心入書,書入我心”的崇高境界,使閱讀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創設有效的情境,激發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大學生的信息量,讓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更開放、更生動、更具魅力,切切實實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使閱讀課堂綻放精彩。
參考文獻:
竇昕.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14).
(作者單位 吉林省鎮賚縣嘎什根鄉第一小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