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音樂的獨特藝術形式來培養具有較高音樂感的人的一種教育。怎樣上好一堂小學欣賞課,怎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音樂作品中領悟豐富的藝術內涵并獲得美的享受,是音樂教師責無旁貸、任重道遠的課題。
關鍵詞:參與;體驗;創造
一、圖形譜的簡介
將記譜法按圖形分為“形”“聲”“異”三種方法創作。即:(1)象形圖,根據樂器的形狀化做簡易的模仿,如,鈸用“⊙”表示,讀作“匡”;響板用“■”表示,讀作“打”。(2)象聲圖是根據樂器的發音振波特點模仿,如,串鈴用“ ”表示,讀作“嘟”。(3)異形圖(抽象圖)是以樂器形、聲都不吻合的反差較大的圖形,在整個圖形中起著對比和便于識別的作用,如,大鼓用“□”表示,讀作“不”;軍鼓用“)”表示,讀作“咚”;哨音用“∣”表示,讀作“迥”等。用這些符號來標記,再把這些設定的符號按照音樂的進行組織起來,就形成了圖形譜的基本特點。
二、圖形譜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
1.圖形譜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
運用圖形譜,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參與音樂欣賞和培養音樂技能非常有效的手段。首先教師必須對音樂做仔細的分析和研究,抓住音響特征,分析段落、層次及各種對比變化,然后考慮學生年齡和理解能力來選擇能貼近音樂的符號標記。例如,低年級在欣賞《獅王進行曲》時可選擇一些比較鮮艷的顏色和形象的圖形符號,表示獅子主題的由獅頭來做標記,用來表示獅王的吼聲,感染力十分強烈。例如,教師請學生聽音樂,數數獅子吼了幾聲,并用線條畫出來。教師還采用音畫結合的方法,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創造性。不僅教師出示圖片,還讓學生親自把他們所想象的動物圖片貼出來;不僅讓學生去貼已畫好的圖片,還要求學生用圖譜(圈、點、線等)畫出大獅子的吼叫聲。通過表現音樂的高低走向、節奏快慢的走向,使學生對音樂的表現手段有了深一層次的認識。此為特點二。第三個特點是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隨著音樂的流動,調動了學生聽覺的動、視覺的動、思維的動、手動、腳動、全身動,孩子們在動中感受到音樂,在動中找到了情趣,在動中發展了想象,在動中愉悅了身心。總之,這是一節以多種參與與體驗的方式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的課例。
2.學習創造圖形譜,培養創造力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作音樂,是最重要的。”圖形譜教學正在于通過音樂本身來啟發或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發現的手段來掌握創作圖形譜,培養多層次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引導學生圖形譜的創作。
圖例1:《獅王進行曲》
□□□□■…□□□□■…
圖例2:《四小天鵝舞曲》
﹚·﹚·﹚·﹚……~……~﹚·﹚·﹚……~﹚·﹚·﹚……
圖例2:《口哨與小狗》
△~~△~~△~~△~~△~~△︰‖)﹚﹚﹚﹚)﹚﹚﹚﹚)﹚﹚﹚﹚
△~~△~~△~~△~~△~~△
這樣的圖形譜不僅讓記譜變得簡單了而且貼近了孩子,讓他們在繁忙的課程中,聽、奏、演、話、寫,不停地去做,去想,去創造。通過創作和聽賞使學生具有自然的藝術情感和敏銳的聽覺,借用奧爾夫的一句話:“技能是可以扔掉的,而擁有一個音樂耳朵將永遠伴隨你一生。圖形譜所具有的功能不但將造就千萬個具有音樂家耳朵的人,而且還起到陶冶情操、善化道德品格的作用。
三、欣賞課中的“參與”和“體驗”
教師要有一顆金子般的“童心”,要善于揣摩兒童的心理。使教學充滿了童趣,激活了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低年級孩子最感興趣的是有情節、有形象的樂曲。這節課把孩子們已知的和未知的動物樂曲采擷在一起,通過對比,去模擬和表現樂曲所描繪的音樂形象,去體驗音樂的諸要素。
“參與”是指在課堂上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是指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親身體驗是這種教學的主要形式。師生共同設計符號及動作來表示動物的叫聲與動態,就是一種教學參與。用歌聲、身體節奏、伴奏、表演等辦法來學習音樂,則是體驗的形式。它不但能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使他們的多種感官在愉悅中獲得音樂的記憶,加深他們對樂曲情緒和結構的理解。
“參與與體驗”不同于“滿堂灌”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它使每個學生都能提高能力。學習同一本教材,使用不同的方式,知識與能力同步加深,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
有人怕組織學生“參與與體驗”會導致教學活動“亂”,認為不如“灌”省事。事實告訴我們這種參與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主動學習,是一種精神松弛的學習,是一種社會化的學習。它看起來“亂”和“慢”,實際上,只要精心設計,教學效果是好的,教學影響是深的,好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終生難忘,回味無窮。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身體發展變化非常快的階段,特別是大腦的發育迅速加快,其中認知活動的發展由具體形象逐漸向抽象、概括過渡。雖然視覺、聽覺能力敏銳度的增長速度較快,但其注意力不能持久,關注的平均時間大約是15分鐘左右。無意識記憶仍占主導地位,因此,比較擅長具體形象的識記。而思維能力往往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在想象力方面具有模仿和簡單的再現能力,在情感方面,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不斷增加發展。此外,學生表情豐富,喜、怒、哀、樂均可以通過這一階段,他們的自我評價意識逐漸得到發展,其中特別要說到音樂審美態度,幾乎每個低年級學生都喜歡音樂,而且他們對音樂的審美態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鮮、有趣為出發點的,他們參與音樂活動更多的是為了自我滿足。因此,學校低年級的音樂教學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都會以積極、欣喜的態度對待所學的內容。
在《小青蛙》教學的導入過程中,先讓學生按節奏卡片模仿青蛙叫,以此“點題”,進而讓全班學生畫出千姿百態的小青蛙。就是在學生全身心投入“畫”的過程中,教師以背景音樂的形式彈奏出了《小青蛙》的主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音樂。
“萬事開心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端,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十分短暫,要使之能夠持久,必須經過多次反復刺激。因此,教學的開頭應通過各種刺激,讓學生對所學課題留下深刻的印痕。
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這種“架橋”的方法運用得當,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它選擇的開始部分有利于新課的展開,起到“點題”的作用,有利于新課題的學習與記憶。其中以《小青蛙》主題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教學設計是十分巧妙的。它不但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而且使學生在潛意識中對音樂留下印痕,這完全符合情景教學法的原則。
教師以故事和簡筆畫吸引學生傾聽音樂。復聽階段引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做動作,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情緒體驗方式。教學結尾,教師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引入音樂圖譜《快樂小青蛙》的音響創作。這個設計將學生推向高潮,對整個欣賞教學起到了提煉升華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出來。”
四、運用圖形普有以下幾個功能
1.它能克服傳統的、單一的、籠統的聽賞音樂的被動性、枯燥性和盲目性。
2.它具有趣味性,以趣激學,吸引學生人人參與,通過聽、讀、奏、感,在動手動腦中愉快地學習。
3.能順應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漸進地、巧妙地克服了那種欣賞和演奏時的畏懼心理,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
4.它具有橋梁作用,使學生直接地、主動地欣賞音樂,擴大音樂視野,拓展了進入交響世界的道路,培養了審美能力。
5.它具有圖形簡單、明了、層次明確的特點,讀起來容易,操作起來方便,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1]李旦娜,修海林,伊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上海出版社,2002.
[2]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東湖鎮中心校)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