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抓好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是基礎。談談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信息社會
一、開啟創新之門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目標中,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實實在在進行創新,培養的學生才會有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采用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圍繞“技術”找個“載體”,為學生創建一個“練兵”的機會,與學生的學科學習相結合,如學校組織學生分批出游,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出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當地的氣候、風俗習慣、消費水平等。因此,教師的視野要開闊,要善于捕捉學生生活中的熱點、難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趣。
二、融合社會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是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對人們生產、生活、學習帶來的變革,遵守信息技術基本的文化倫理道德,掌握對終身發展所需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立足“小課堂”放眼“大社會”,用“大社會”知識豐富“小課堂”內容,將課堂知識與學生身邊的實例結合起來,把課堂上的思考范圍與生活事例結合起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在講述到信息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和應用上,我就利用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的實例,如,到超市買菜、銀行存款、醫院看病、教師上課等,甚至行走在馬路上的交通監控系統都離不開信息技術。我們隨身的電子錢包、水電表打卡,遠到工廠機械加工、新車下線、遠程教學、神舟號飛天、蛟龍號下海,都有信息技術應用的身影。把教材上原本羅列性的知識與學生身邊的事例結合,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結合,變教師請學生說,到學生我要說,課堂一下活躍了起來。
三、巧用評價策略,發展學生潛能
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過程評價主要側重在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和參與意識等方面,要針對評價的結果及時調整講、學、練,讓評價得到落實。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之后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可以通過作品演示評比,制訂相應的評價細則,量化每一項評價指標,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易道清.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新探究[J].新課程學習,2012(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第一小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