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的教要致力于導。”也就是說這樣一個教學原則:施教之功,重在引導。“引導”一詞試看簡單,老師不難懂,也不難接受。但是在教學實踐之中,什么是引導,怎樣引導,如果能將“導”用在實處,能解決教學中重點、難點,似乎還不是一個簡單問題。作文教學重在指導,通過指導,才能激發學生寫作欲望,才能誘導學生選材,使學生懂得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就此問題談談怎樣進行作文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習作水平。
關鍵詞:新課程;作文;引導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師的教要致力于導”“語文課應當教學生會聽、會說,而作文應當是‘寫話’把自己要說的話,明白地寫出來,不要硬去做文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指出,作文教學要使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那么,作文教學如何既體現葉老所講,又達到“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呢?筆者在幾年來習作教學中體會到作文教學應重在指導。
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當今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必須由課堂主宰者發號施令,單向灌輸,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督促者而重“導”;學生必須由知識容器式的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轉變為積極、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在教師的引導。今年春天,我校搞了一次教研活動,我聽了一位語文教師的一堂“人物形象的刻畫描寫”的作文公開課,對我們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頗有一定的啟迪。這位語文教師在即將上這堂公開課時故意遲到,并事先安排一個人到教室找他,待那個人離開后,他才裝作匆忙的樣子走進課堂。當學生告訴有人找他時,這位語文教師忙問:“來人是什么模樣?”學生七嘴八舌地紛紛述說,但大多不得要領,見學生的思維已經啟動,他因勢利導,啟發學生不僅要從年齡、性別、身高、體型、五官、面龐、服飾、發型、言談、舉止等方面進行表述,尤其要抓住其明顯的特征來加以描寫,并指出只有當教師聽或看了你們的描述后,在人群之中,一眼就能認出你們所描述的對象,這樣的人物刻畫才是最成功的。經教師如此點撥,學生既有所思,更有所悟。接著,這位語文教師再放映了一段某人物錄像,要求學生當堂練習寫作,完成后相互傳閱、批改和點評,最后,老師抽樣予以激勵性的總結。顯然,這堂“人物形象的刻畫描寫”作文公開課的教學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只要仔細揣摩,就會發現這堂課之所以好,就好在新、奇、趣、活,就好在教師導得貼切、導得恰當、導得正確,導而不牽。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新奇事物必然會引起學生注意,從而產生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位教師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首先制造一種“不協調”,相繼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學生問題有關的情況中。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注意了小而具體、新穎有趣、有適當難度,有啟發性,善于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于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然后,又通過錄像方式來引導和培養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濃厚興趣。同時,這位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利用學生動機的遷移,因勢利導地把學生這種濃厚興趣轉移到理解原有活動必須要學好將要學習的知識,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動機。
從此堂作文公開課導入新課的環節上看,這位教師不落窠臼,
沒有按過去復習的知識、師問生答的老方法進行,而是以一位陌生者走進課堂尋人的方式,創設了一個全新的教學情境,由于學生感到意外和驚奇,不速之客是誰?他是怎么到這兒來找我們的老師?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都引到了來者身上,從而為引導學生向預定的目標邁進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思維從驚奇和問題開始”,當教師詢問來者的模樣時,學生須對頭腦留下的印象組織成語言予以表達,“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于是學生的思維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得以啟動,興趣由此產生,課堂氣氛因此活躍。當學生急于表達而又不得要領時,此時教師也并沒有急于把寫作方法與技巧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牽而弗達”,就抓住明顯的體貌特征給予點撥。當學生若有所悟時,又及時采用媒體手段,讓學生觀摩某人物特征錄像后練習描寫,再互相評點批閱,使學生裝動眼、動手、動腦,讓學生自己去欣賞和發現對方寫作的成功或欠缺之處,互相借鑒、互相啟發而達到共同提高之目的,最后教師激勵性的評結,更使學生意猶未盡,故而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施教之功,重在引導。這堂作文課在創設情境、啟動思維、適時點撥、師生互動等層面上,其獨特之處令人深思,面對新課改的實施,面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激流,如何盡快適應新課程的標準,切實在“導“字上下工夫,這是我們每位奮斗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縣龍集中心小學)
?誗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