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在天游峰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樸實無華、豁達開朗、充滿自信的掃路人形象。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而且蘊含哲理。
關鍵詞:有效課堂;語文課堂;想象
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有一個問題一直讓我很困惑:學生從一年級到小學畢業,學過的課文何止上百篇。可是,能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課文積累的好詞、佳句和表達方法的卻是鳳毛麟角。他們的表達還是那么單調、枯燥無味,這是為什么?我們的語文教學真的有效嗎?衡量課堂有效性有固定的標準嗎?如何讓課堂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表達服務?
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研究有效教學的文章很多,說法各有側重。我個人認為,只要是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養成和發展,都可以稱為有效課堂。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天游峰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樸實無華、豁達開朗、充滿自信的掃路人形象。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而且蘊含哲理。我在本課中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自然呈現,構詞成段
本課的四字詞語不少,巧妙連綴后,便可以呈現一幅游覽畫面。我摒棄以往直接在課件中出示重點詞再進行讀、記的教學方法,嘗試讓學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好詞,再根據學生所說一一呈現。然后要求學生挑選其中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詞語說一段話。學生興趣盎然,連平時不愛表達的學生都舉手了。有一個學生聯系剛剛經歷過的秋游場景作了這樣精彩的表達“走在秋天的小道上,崎嶇的山路讓我們望而卻步。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真想半途而返。可是見到同學們輕輕松松、游興未盡的樣子,我又堅持了下來。當我們到達白井丘,看著飄飄悠悠的白云,聽著頗有節奏的秋風掃落葉的聲音,偶爾有一只小鳥‘撲棱棱’從眼前飛過,那感覺真是愜意極了!”這段生動的描述中運用了本課中所有的四字詞,流利的表達讓人驚嘆。這樣從詞到句,連句成段,水到渠成,何愁學生無法熟練掌握和運用詞語?
二、就地取材,借鑒寫法
課文中有兩處描寫掃路人外貌,一處側重衣著描寫,一處側重面部刻畫,都是很好的習作借鑒素材。我讓學生先觀察圖上的掃路人,初步感知后簡單點撥,然后讓學生寫段,要求寫自己喜歡的同學并隱去姓名,完成后請一位同學猜猜自己寫的是誰。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在短短幾分鐘時間里就完成了片段練習。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寫話的同時,還不時觀察所寫對象。這樣邊看邊寫,邊寫邊看,真正做到仔細觀察,認真描寫,讓寫話不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模仿遷移,舉一反三
課文中掃路人的語言描寫堪稱仿寫的經典,排比寫法的運用勾勒出掃路人簡簡單單的生活態度和樸實無華的性格特點。我在教學中這樣創設寫作情境,最近生活場景再現:來到白井丘,我看到的是 ,聽到的是 ,感受到的是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的表達欲望又一次被挑起。請了三位學生說,他們的表達都彰顯出自己的個性,十分出彩。其中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來到白井坵,我看到的是松林夕照,聽到的是松濤轟鳴,感受到的是濃濃的秋的氣息。”這樣的詩意表達,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不再是什么詩人作家的專利。
四、想象延伸,創意表達
本課的結尾既深化了掃路人豁達開朗的形象,又是讀、寫的好材料。我讓學生自由想象,說說三十年后,作者再一次來到武夷山,會看到些什么,聽到些什么?想象一經插上翅膀,就變得絢麗多彩。同學們有的說:三十年后也許掃路人還在,他已不再掃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有的說:也許他已經去世,由他的子孫繼續當掃路人……循著這樣的思路,孩子們又有了一番創意
表達。
課文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只要我們想方設法為學生的語言運用牽線搭橋,有效課堂的實現將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鼎市貫嶺中心小學)
?誗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