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長了,霧濃了,日短了,漸感寒意。正值午后,慵懶的陽光透過天窗溢進來,暖暖的,甚是愜意。想來年關逼近,頓時心生彷徨,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彌漫心頭,莫名的心緒蔓延開來。
這是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第六年,也即將是孩子們收獲的一年。縱然有再多的不舍,分離也會如期而至,往后的歲月里也只能守著點點滴滴的回憶而流逝……
驀然,耳畔響起了“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稚嫩、悠揚、美好。管老師帶著孩子們唱起了一聯又一聯春天的對子。身處如此喜慶向上的氛圍中,我還有什么理由忸怩、傷感呢?
整理好心情,我要好好聆聽管老師的《春聯》一課。從沒想到一篇趣味性不強的課文,竟然可以上得有滋有味,學生在課上學到眾多習作的方法。
課文是說明文,說明春聯這樣獨具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事物。采用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例子,介紹春聯的作用和特點,讓孩子們在讀中感受到春聯的對仗美和韻律美,從而不露痕跡地彰顯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和勃勃生機。
管老師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指向寫作的閱讀,給孩子們種植了一顆美好的種子,我想隨著歲月的流轉,它會生根發芽,壯大起來。明天的明天,你會看到一批熱愛寫作、敢于表達的熱血青年。那時,作為老師的你,心底怎能不升騰起滿滿的感動和欣慰呢?管老師的課給我帶來很多關于閱讀課的思考。
一、究竟讀什么
曾幾何時,我們固執地認為,閱讀閱讀,就應該做到充分地讀,一遍不行,就再讀。沒錯,在讀中,學生自然可以知道文本的內容是什么;在讀中,也自然而然領悟到作者所傳遞的情感。但是不是真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讀,即便非要朗讀,又讀什么呢?管老師的課實實在在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正如《春聯》一課,他沒有糾結于哪一個字眼,好像非要從某個字眼去硬生生摳出老師們所謂難度和深度的理解。管老師就像一個統領千軍萬馬的將領一樣,才不會泥濘于什么細節,而是注重結果,能打贏戰役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老師們,就讓那些碎枝末葉,隨流水飄向遠方,化為春泥更護花吧。
課上,你會聽到孩子們讀一聯又一聯的對子,“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這是春天的美好;“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又是對祖國欣欣向榮的贊頌;“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勞動人民最是可愛和樸素;“梅開春爛漫,竹報歲平安”,未來的幸福生活令人向往直至陶醉。
一朵傻傻的笑容,激起心底沉睡多年的漣漪,一圈,又一圈。往昔,教學《春聯》一課時,我就和春聯的含義死磕,絞盡腦汁地設計方案,營造氛圍,自以為時而激情澎湃,時而含情脈脈,時而啟發誘導,孩子們會被我帶進渲染的意境之中。可曾料想,孩子們心生厭惡,你沒看那眉頭緊鎖的,甚是一個又一個的科舉考生,十年寒窗卻還是無法預料能否“高中”。
老師們,在孩子們還沒變成癡傻的“范進”之前,趕緊轉換思路,不要再和你所認為的文眼死磕硬絆了,不要再沉浸于自己營造的或慷慨、或詩意、或浪漫的意境中,那只是你一個人的“桃花源”罷了,顧影自憐,徒增傷感又為哪般。
順著這個思路,何不重新設計過往的教學思路呢?再這樣故步自封,只會在井底看到頭頂的一片天。
不久前,上了一堂《安塞腰鼓》的公開課,現在想來也有不當之處。上完以后我還沾沾自喜,以為學生在看似熱鬧的“吹吹打打”中,鍛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殊不知很多的朗讀都是無效的,比方說“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樣極富感染力的短句子,學生邊讀邊想象,確實在讀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壯觀與火烈。但是僅限于此嗎?難道這樣的舞蹈場面不是黃土高原人民舞出來的嗎?不是這樣一群群茂騰騰的后生,不是黃土高原給了他們那樣堅韌的性格,又怎會爆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舞蹈呢?
想來這樣的朗讀是根本沒有效果的。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會很好地利用視頻這樣感官的資料,讓孩子們有效朗讀,也不枉費孩子們那份專注和投入啊!
二、讀是為什么
與此同時,你有沒有想過,讀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培養語言感覺,還是提高說話能力,抑或是增強記憶力,我們似乎能找到一百種閱讀的目的。但是管老師為我們指出閱讀應該指向寫作,這倒是非常新鮮的。
是啊,我們要孩子們閱讀,還不是想讓他們會寫?寫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故事。那么,在閱讀課上,就應拋棄一些浮夸飄緲,定位在如何寫作上。
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在生活中訓練,得到錘煉。孩子們的理解能力會隨著閱歷沉積而豐富起來。孩子們的情感可以在繪畫、影視中得到熏陶。但是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就只能在語文課上得到規范正確的指導,我們應該將學會寫作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這是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管老師用實實在在的講課為我們示范了閱讀課可以指向寫作。如,在說明春聯的作用時,課文用了四句春聯作為例子,讓學生在讀中明了想要說明一樣事物,最簡單直觀的辦法就是舉例子。但管老師還不止于此,既然是舉例子,那能不能替換掉這些例子,顯然是可以的。于是我們的耳畔響起了孩子們自己創作的語言文字,這就調動了學生自己學習的興趣,這種主觀能動性要比他們弄明白春聯的意思,更有益處。因為在替換的過程中,嘗到了創作的成功和快感。我相信只要長年累月這樣積累,孩子們一定覺得寫作很自然,很隨性,也一定會愛上寫作。
那么既然是舉例子,為什么在說明春聯對仗這個特點時,只舉了一個例子,而不是前文說明作用時的四個呢?這個環節,給了我一個霹靂,或許這就是特級教師特級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小細節,我們不曾細細想過,或者根本沒有在意過,誰會在意那紛飛的櫻花瓣,是不是還留戀著滋養它的大樹。
孩子們在管老師的引導下自然努力思考,最終明曉:說明特點一個例子足矣,“綠柳舒眉辭舊歲,紅桃開口賀新年”已經可以把春聯對仗這一特點說清楚,這就夠了,再多,豈不有賣弄文采之嫌。你看,簡單一個引導,孩子們今后寫作中,一定能做到如何恰當選材,合理布局。這真是受益終身的指向寫作的閱讀課。
當然,我想一堂語文課真正指向寫作,也要分清體裁,有些文本適合,有些文本可能暫時不適合。
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作者陳忠實用家鄉灞河邊柳樹極易生長,生活道路極其平坦,來和青海高原這株柳的命運坎坷和頑強抗爭做對比,突出青海高原柳的毅力和韌勁,這種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孩子們容易學習。
“那蒲公英沒有牡丹的光鮮艷麗,也沒有荷花的亭亭玉立,而是極其樸實,用輕盈的身姿默默地裝點著大地的一角。”這樣的語句就出自班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你看,是不是將對比襯托的手法運用得非常精妙與準確呢?
誠然,這點較為容易,但,這一課中大量的聯想是孩子們暫時學不精當的。可能他們在朗讀中也能理解到作者用合乎情理的想象是為了將青海高原柳為保存生命所付出的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寫得更加深入,但是這樣的聯想必定是建立在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閱歷中的。我想孩子們還小,面對一輪月、一株草、一陣風、一片葉、一溝渠、一座山……他們未必就會產生情感:或思念,或感恩,或憐惜,或敬畏。只有歲月的洗滌、生活的磨煉,才會將人的心智、情感打磨得更加柔和,愈發細膩。正如一塊玉石,只有精心雕琢才能成就美玉,否則也只能是一塊普通石頭,塵封在泥土中千千年年。
大紅的春聯已經張貼在家家戶戶,熱鬧,喜慶。由管老師《春聯》所帶來的“指向寫作的閱讀”也“張貼”在我的心口,熨帖在你的心頭。很久,很久……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相城經濟開發區澄陽小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