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數學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學生探索、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新問題的金鑰匙。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主陣地,所以,要把思維訓練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可以從“動機誘發思維,理清思維脈絡,培養思維方法”三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訓練;數學能力
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數學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有人說:“學會一點數學知識,只能管一陣子,若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就能管一輩子。”這話頗有道理。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學生探索、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新問題的金鑰匙。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發展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我們知道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主陣地,所以,要把思維訓練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從“動機誘發思維,理清思維脈絡,培養思維方法”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學生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活動的過程,一切教學措施最終都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體現,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要靠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去實現。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主動去認識它、研究它,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進行思維呢?
1.利用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創新思維的內部動力,當這種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時就可產生積極的思維。
2.精心設計問題,點燃思維火花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問引起的。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過提問使學生思維有明確的方向,在思維活動中分析解決問題,培養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以提問的形式把問題引發出來,使學生迅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提問的內容和方法,提問過于簡單,總是“對不對?”“懂不懂?”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問的問題太大,或者提問不明確,學生都無法回答。我們要善于提問,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與綜合、歸納和演繹以及類比等常用的邏輯思維形式。例如,在應用題的教學中,當學生仔細讀題,邊讀邊想,弄清題目內容,并能復述題意后,教師可以適當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如,“題目給的條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題目的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根據這個條件你能得出哪些結論?”等等,引導學生自己逐步想出辦法,解決問題,而絕不是簡單地告訴他用什么方法做。又如,在教學求最小公倍數后向學生提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各自獨有的質因數。這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算法的關鍵。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學生不禁會想:“是啊,到底為什么呢?”急于尋求原因,思維積極地活躍起來,這個問題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標。
二、注重思維引導,理清思維脈絡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寓于知識發展之中的。在教學中,對于每一個問題,既要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它下面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并逐步形成知識脈絡。我們教學的關鍵在于使學生的這種思維脈絡清晰化,而理清思維脈絡的重點就是抓住思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
1.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
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后銜接、環環緊扣的,并總是按照發生—發展—延伸的自然規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如果這個開端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或思維特點,學生就會感到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其思維脈絡就不會在有序的軌道上發展。
2.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
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我們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多角度訓練,培養學生思維方法
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等變化成已知的數學問題。在這個思維過程中,要依據具體情況恰當地運用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求同與求異等思維方法。
1.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也是重要的邏輯思維方法。例如,根據六年級學生的特點,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通常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借助線段圖進行分析、綜合,再根據所給的條件和問題進行分析、綜合。
2.具體與抽象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著眼點”應放在逐步過渡上。教學中,結合知識內容,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見一遍不如親手做一遍,這就說明了動手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學生動手自己操作是根據學生認識規律提出來的,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需要以感性認識為基礎,通過實際操作可以使知識系統化、形象化,為學生感性理解和記憶知識創造條件。學生動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維發展的特點,由具體到抽象,促使學生具體感知和抽象思維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求同與求異
有些數學知識之間既有差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恰當地運用求同與求異的思維方法,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比較,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4.語言與表述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重要外在表現體,語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是否靈活。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在教學“小數和復名數”這一章節時,由于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學完例題后,啟發總結出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通過這樣反復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如,在教學兩三步計算的文字題時,在講解完例題、鞏固練習之后,讓學生根據算式說說用文字應該怎樣表述,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更進一步解決了正確列出含有兩級運算的文字題這一難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我們要針對數學學科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做到適時、適度貫穿于教學始終,同時也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有趣、有效。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讓他們的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席振偉.數學的思維方式(數學方法論叢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1.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崇州市懷遠小學校)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