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進行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數學;能力;方法;興趣
數學課堂教學采取以下幾種形式:(1)動手。(2)填空。(3)補充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口述解題思路,口頭作答。(4)觀察。(5)讀書。(6)多種方法解題。(7)檢驗。
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途徑有兩條:(1)通過操作、觀察。(2)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推導。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需要的是能夠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創造性、適應性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取知識,同時更要注重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教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么,怎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呢?
一、要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也就是“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并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注重兒童的思維特點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不斷向抽象思維過渡。在教學中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圖片、視頻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學三角形時,可以舉些實例,如,紅領巾、路標,發令旗等,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觸摸,并實際用學具動手擺一擺、數一數有幾條邊、幾個內角、幾個頂點,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由此,抽象出什么是三角形,并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內角、三個頂點。同樣的方法學習其他圖形,舉一反三,通過看(觀察)—想(思考)—擺(操作),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動手操作及分析概況的能力。
三、要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轉化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第一種方法是割補,第二種是用數方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面積進行計算。教師先演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注意,使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形四邊形的高相等,按公式計算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再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然后讓學生按上述方法任意擺一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并計算出它們的面積,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并讓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面積的關系,不難看出兩種圖形的面積相等,這樣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的關系,也從操作中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按照上述方法,學生很容易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為什么是底×高÷2(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梯形面積為什么是(上底+下底)×高÷2。因此,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舉一反三,使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四、要處理好課內和課外的關系
在教學中要適當地組織學生參加數學課外活動,如,室外測量、課外調查、收集數據等,鞏固已學知識,提高多項技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實際測量時,讓學生在室外進行,先確定一條直線,再在線上插好標桿,讓學生分段測量,最后把結果加起來,就是所測兩地間的距離。在此基礎上練習步測,先讓學生在這段距離上反復走上三四次,求出平均步數,再求出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根據自己每步的大致長度就可測量其他距離。學生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興趣,又學到了知識,同時更增強了技能。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一小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