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小學新課程教育的開展,小學科學教育突破了傳統的以知識點為核心,融入了更多精心設計的生活化趣味化的實驗,且在課本編織制作和版式上融入了更多卡通、照片等更加美觀、活潑的元素,但是在實際教學環境中卻存在著許多不足,使小學科學的教學現狀效果不理想,就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現狀;影響因素
一、小學科學教育現狀
1.課程實施環境
目前小學實驗課程安排的科學實驗較多,但是教師對其把握程度不高,絕大多數現職教師對相關科學實驗,例如,水溶解現象、金屬的性質、壓縮空氣力量等專業性強的課程只是一般了解,沒有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這樣在對小學生進行啟蒙教學時更多的只是能從實驗本身看到一些現象,而對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不能做一個解釋,即使能說明文字內容,但是學生在對其理解上也是浮于表面,不能達到小學科學教育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教育。
2.小學科學硬件設備不完善
只有滿足科學資源,才能保障科學課程的順利展開,目前小學科學教育中許多課程的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例如,同體液液體比重量、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音量和音調等課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酒精燈、三角鐵、化學原料等應該保證實驗的安全性,學校可統一定制一些更為安全、小學生可操作的實驗器材,滿足學生自己動手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教師可充分利用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小學科學的學習中來。
3.小學科學教育重視程度不高
小學科學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單從課堂角度來進行學習遠不能滿足教學目標,因此,應該利用一切課內課外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科學學習氛圍。在家中可購置一些簡單的科學器材,例如,放大鏡,養一些小動物、植物,讓學生在課下觀察它們的生長和生活習慣,從生活中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意識,將課堂內學習到的科學原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學有所用,快樂學習,并能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設計適應其學習成長的科學課程要求,達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二、小學科學影響因素
1.教師科學素養的培養
學校應該重視教師科學教育評價,定期對教師優秀的科學教學課程經驗進行交流和分享,開展教師定期科學探究性課程的深化,提升教師科學知識基礎的同時讓其有機會了解、更新最新科學文化知識,使教師改善其教育理念,借鑒更好的教育方法。學校應該加強教育硬件設施的建設,滿足教學需求。
2.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只有主動學習,有興趣學習,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因為,小學科學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自學,可以設計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
聞一聞、嘗一嘗、看一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實驗設計上應該更偏重于趣味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復雜的科學概念用實驗來更為簡單直觀地展示出來,例如,將乒乓球、木塊和鐵塊丟入水中,讓學生觀察,在游戲中學會了浮力的這個概念,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是小學科學教育的精髓,讓學生自己玩粘土和沙子,知道它們的顆粒大小,以此來掌握體積的概念,在小學過程中應該多開設類似的實驗課程,讓孩子在開心的環境下輕松地學習到了科學知識。此外,學校也應該經常開展一些科學動手的比賽或者知識,讓學生主動地利用課內外時間來學習科學,應用科學。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只有重視小學科學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只有學校、家長、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為小學科學教育創造一個美好的
明天。
參考文獻:
劉林,樊敏.彭蜀晉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2005(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宋劍湖小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