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全語言教育研究的引領下,我園開展了區級課題《幼兒語言實踐活動設計和指導》的研究。本課題研究強調幼兒在快樂中積極地運用語言,大膽地創新,給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多層次的舞臺,讓幼兒在聽、說、讀、寫中獲得語言能力的提高,從而愿意表達,敢于表達,最后能積極表達。同時,《指南》中也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激發幼兒大膽表達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特點,結合生活中的傳統節日和季節特點,我們設計并開展了多個園級層面的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幼兒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習得語言,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積極滲透運用語言的機會,在具體的情境中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
中班的《重陽節》實踐活動中,我們設計了“夸老人”“對爺爺奶奶說一句貼心話”等環節。活動中,幼兒自然而然地說出了:“爺爺奶奶,你們辛苦了!”“祝爺爺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祝福語。
大班的合宿活動中,我們將幼兒的洗漱環節,如洗臉、刷牙、洗腳、洗屁股等都編成童謠。刷牙:小牙刷,手中拿,擠點牙膏來刷牙。上下刷,里外刷,再用清水漱干凈,白白牙齒人人夸!洗屁股:拉下小褲子,拿好小毛巾,從前洗到后,洗凈擦擦干!……幼兒在說說唱唱中,既培養了對童謠的興趣,又更好地掌握了生活技能。
大自然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幼兒學習語言,就要與周圍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進行接觸。幼兒認識范圍的擴大、內涵的加深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而語言的發展又能提高幼兒的認識能力。因此,我們注重幼兒語言交往能力與認知能力的緊密結合。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條件豐富的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幼兒的語言。如我們開展的外出親子游活動,結合路邊的景色和季節的特征,我們設計了行車途中的組織語:“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天有哪些花開了?你看到了怎樣的油菜花?”“春天是個怎樣的季節呢?請你用一個成語來說一說。”幼兒因集體出游的興奮情緒,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春暖花開、春意盎然、春色滿園、碧草如茵……”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應景而生。
二、開展語言特色活動,促進幼兒多元表達
各班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與班級特色,結合幼兒當前興趣點,開展了豐富多樣的語言特色活動,如:小小故事會、我來說廣告、報菜名、十萬個為什么、新聞播報、自然角之歌等,在形式多樣的語言特色活動中,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
如,大班開展的“新聞播報”活動中,有個幼兒做了一個“怎樣做螃蟹與吃螃蟹”的報道,報道全文如下:“螃蟹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但怎樣正確做螃蟹和吃螃蟹卻有一些注意點哦!第一是螃蟹一定要洗刷干凈,死了的螃蟹一定不能吃。第二是螃蟹煮開后一定要再煮15分鐘,徹底煮熟。第三是吃螃蟹的時候要把內臟掏干凈,而且吃的時候最好用生姜沫、醋做調料一起吃。”在介紹中,幼兒的語言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我說你猜”活動中,教師提供了許多動物、植物、蔬果等圖片,一個幼兒摸圖片,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事物特征,表達也許不是很規范,但是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思維能力,其他幼兒猜測。這個游戲也是教師的創新。
三、拓展語言特色游戲,促進幼兒快樂表達
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建立自己的世界,包括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巧妙構思,用智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創設了一個個富有特色的語言游戲區,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快樂自主的交流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我愛說”。
“指偶舞臺”中,幼兒戴上指偶,講述自己喜歡的故事。“快樂劇場”中,幼兒可以戴上頭飾、穿上演出服裝,拿上道具,演繹童話故事,既提高了文學素養,又體驗到合作表演帶來的快樂。教室里、走廊上、公共大廳等等場所,都有“快樂劇場”的設置,給幼兒創造更多的自主表演空間。“小小電視臺”中,幼兒化身為敏銳的小記者、小主播,播報身邊事。同時,教師會提供很多版塊的資料。比如,有關天氣、動物、風景等,幼兒也把自己想說的事情畫下來后,再進行播報。
“小博士”活動,幼兒閱讀科學類書籍,將自然現象、科學道理娓娓道來。大班的“信吧”游戲中,幼兒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給小伙伴、老師、家長寫信,還可以投到郵筒中,每天會有郵遞員送信,這個活動不僅受幼兒的歡迎,還深受家長的認可,家長反映通過寫信和幼兒交流,教育更加有效。“圖書DIY”活動中,中大班的幼兒利用各種各樣的材料進行圖書制作,教師還創新制作了卷軸書、方塊書、折疊書等,讓制作書籍更加有趣。
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實踐,在不斷地研究中感悟,在不斷地反思中前進,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深入發展,從而真正成為百花園里的一枝芬芳四溢的花朵。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機關幼兒園)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