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意識是人頭腦中的一種潛在的思維方式。它是數學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它顯得尤為重要,關系到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品質的形成。陶行知先生說:“教育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雙手,三、解放頭腦,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間,六、解放時間?!币虼?,在教學中要更好地通過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意識;生活;合作交流
在學校教育中,數學理論知識的單純灌輸,讓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完全脫節,他們的思想意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知識的應用似乎完全沒有關系。但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被人直接應用的數學知識也很有限,而真正起作用的則是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數學意識。所以,我們作為以“教書育人”為根本任務的老師,抓住課堂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責無旁貸。
所謂數學意識,又叫數學觀念,指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和表示各種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關系和數據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的數感,進而達到用數理邏輯的觀點來科學地看待世界。簡單地說,數學意識是人頭腦中的一種潛在的思維方式。它是數學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中,常常被放在遺忘的角落,但在高度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它顯得尤為重要,關系到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品質的形成。一年級課本中有一首根據陶行知的《手腦相長歌》改寫的兒歌“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說明了人的雙手和大腦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們是人身上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兩個寶物,要從小養成用手、用腦的習慣。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數學意識會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并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數學意識在學生頭腦里也有強有弱,有多有少。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通過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呢?通過我的教學實踐,覺得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一、觀察生活,創設情境,養成數學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睕]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如,根據教學實際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開展生活探究等活動,給學生創造去發現生活中有數學,數學真能為生活服務的機會。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去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讓學生感到在生活中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逐步養成數學意識。
在教學《一元及一元以下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逐步學會有目的地去觀察生活,養成數學意識,布置了一個周末實踐活動:陪著爸爸媽媽逛菜市場,并用自己的零用錢為家里買一樣蔥蒜等調料(價格不能高于1元)。上課時,我把他們購物時的圖片播放出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激活了他們使用人民幣的經驗,從而為我接下來的認幣、計幣、付費等活動提供了
支持。
在教學百分數(比)的實際應用時,老師課前先要求孩子陪家長逛一次商場,關注并購買一件商場內的打折商品,猜想營業員是如何計算出折后價格的。然后帶著自己的猜想進入課堂,在老師的指引下驗證自己的猜想,并得到計算折數問題的正確方法。正是因為學生課前的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倍感新知尤為親切主動,真切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用數學知識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關注生活、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二、合作交流,動口動手,感染數學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小組合作學習成為目前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學實踐表明,小組合作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也有利于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一道題,通過大家在小組中進行有選擇有爭議地商討,在小組中初步形成一個統一的結果,然后把研究商討的結果在班集體中交流,讓學生對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行再現。這個過程讓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大膽、流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對于不愛說話的孩子,在小空間里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如,教學《周長是多少》一課時,老師讓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從4根3厘米、4根5厘米的小棒中選出四根先圍成長方形再圍成正方形,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周長分別又是多少?并將探究結果及時填寫在表格中。活動過程中,思維活躍的學生在不停地指揮著,而那些不愛表現的學生,也在小組內積極地進行動眼觀察、動腦判斷、動手操作。這樣的合作學習讓思維活躍的學生數學意識得到快速提升,思維較慢的學生其數學意識在小組中也得到感染。
三、質疑提問,促進反思,打開數學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因此,學生能否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從中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反映著學生數學意識的強弱。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和步驟,而且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素材,讓學生有問可疑。
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老師直接出示課題后,問:“同學們,看了這個課題后,你有什么想問老師的嗎?”學生可能會提出:“老師,什么是面積?什么是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學習這些內容可以為我所用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之后才提出來的。他們的思維處于極活躍的狀態,渴望很快找到答案,因此,在下面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探索了。這樣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地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主動打開了自己的數學意識。
同時,新課改的數學課堂中學生進行探究、交流活動之后,還應讓學生學會反思,即讓學生“想一想”。老師可采用提問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建立符合個體認知特點的知識結構,讓學生逐步形成反思的意識。
四、想象創造,發展思維,提升數學意識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由于年齡特征,小學生的思維就處于這一階段,他們的學習動機往往就從好奇開始。所以,經常有這樣的說法,對于孩子而言,沒有難易之分,只有感興趣與否。這種說法雖然帶有片面性,但也充分說明了抓住孩子的心理,對激發孩子的興趣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我的數學教學中,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涌動創新的欲望,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教學《有趣的測量》這一課時,我先安排了一個“測量七彩石的體積”的實驗活動,并提出問題,有的七彩石是規則的(有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有的已經破損,變得不規則,這些不規則的該怎樣進行測量?學生都很活躍,在不斷提出自己觀點的同時還對已經提出的猜想進行反駁,課堂氣氛十分熱烈。這時我請組長拿出準備好的容器和水等實驗器材,讓他們自己放手去做實驗。學生緊緊圍繞體積的意義展開活動,把求不規則的七彩石的體積轉化成可測量的水的體積,把未知問題轉化成為已知問題解決。我在每組巡視的時候,適時地對各組進行點撥和指導,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時,進行充分地、有價值的交流,不斷修正思路、彌補漏洞,最后順利地完成實驗,得出結論。
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我先請學生利用手中做好的學具分別測量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學生先后將三個不同的圓在尺子上滾動了一下,測量出圓的周長。我馬上提出:“圓形操場也能拿來這樣滾動嗎?”學生一個個笑了,并搖起了頭,不得不想其他的辦法。片刻之間,有的學生就想出了利用繩子來測量。接著,我讓學生伸長手臂并在空中旋轉一圈,“同學們剛剛所轉的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進行測量嗎?”實踐證明,用“滾動”和“繩測”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苯虒W中,我們通過設疑提問,將學生的思維逐漸引向深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觸發他們的創新欲望,讓學生的數學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更快的提升。
以上僅是我對培養小學生數學意識的一點見解,對數學意識更好更深地認識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讓我們一起嘗試數學意識教學,讓孩子在數學課堂中獲得智慧的種子,提升我們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