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學生的學習終生離不開閱讀,師生共讀,是使學生愛上書籍,愛上閱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師生共讀;興趣
閱讀能開闊視野、凈化心靈、提升境界、增長閱歷,學生的繼續學習、終生學習離不開閱讀。作為一名教師,如何讓學生愛上書籍,愛上閱讀?師生共讀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小學高年級如何選擇共讀內容,把握共讀過程,是師生共讀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一、師生共讀內容的選擇
1.直觀明智的優秀作品
目前市面上供學生閱讀的作品多而雜,怎樣去選擇作品?筆者認為,“直觀明智”是首選要素,此類書籍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通達事理,有遠見。如,《木偶奇遇記》《草房子》《我要做個好孩子》等。孩子可以從中尋找“自我鏡像”,像書中主人公一樣,不斷地超越自我,逐漸變得優秀起來。再如,高年級的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較強,有時幻想到外面世界去闖一闖,這時可以讓他們讀一讀《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閱讀它們,可以鍛煉意志,增強對生活磨難的抗擊力。通過直觀明智的優秀作品閱讀,既可以解放學生的心靈,又可以保護學生,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
2.一定坡度的探索作品
一定坡度的探索作品,指基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又高于學生知識結構的作品。如,《西游記》的原著并非兒童語言,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閱讀難度,但這樣的語言,只要努力一下還是完全可以克服障礙理解故事的。如果選讀作品的內容過于淺顯,學生不感興趣,也缺乏共讀價值;如果內容過于深奧又會挫傷學生的信心,扼殺學生閱讀的興趣。讀具有一定坡度的探索作品,會使學生在不斷疑惑和探索中獲得豁然開朗的樂趣,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技巧,獲得心智的成長。
二、師生共讀過程的把握
1.營造共同閱讀中的“境”
師生共讀中“境”的打造,對學生的閱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師生共讀中的“境”包括:環境的布置、氛圍的營造、活動的展開。在閱讀環境的創設中要讓孩子時時處處感受到一種愉悅的氣氛,只有這樣才會使他們更加愛上書、愛上閱讀。
2.落實共同閱讀時的“讀”
讀出韻律、讀出感情,才能讀出快樂。身教重于言教,師生共讀時,教師在誦讀時的愉悅直接感染著班里的每一個孩子。教師精神專注地去讀,就是在告訴孩子優秀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認真去讀;教師心情愉快地去讀,就是在告知孩子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很快樂。筆者這樣帶領孩子輕松愉悅地讀上一節課,一個月,一個學期……漸漸地發現,學生讀到精彩之處,或嘆或詫,或喜或憂,情躍于表。
3.交流共同閱讀后的“悟”
師生在閱讀中都有體驗和感悟,但由于年齡和生活閱歷的差別,師生間的感悟和體驗是有區別的。因此,師生共讀中還要及時交流,進行心靈的對話,這不僅有利于師生情感的溝通,而且有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充實。朗讀后與學生簡單交流,哪怕學生說出知道了一個詞,欣賞了一段優美句子,知道了一個情節,得到了一份感動,教師都應加以贊賞,在贊賞中讓學生悟出真諦。只有師生共讀交流,學生閱讀才能興趣持久。教師給予學生的是閱讀的拐杖,而學生掌握的是打開讀書技巧的金鑰匙。
4.實現共同閱讀后的“放”
長期的師生共讀,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已不再滿足于教師的每日一讀,而是把閱讀當成渴求性的自我行為。此時,教師可以由扶到放,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自己尋找閱讀內容,由課內引向課外,由學校走入家庭,努力達到愛讀書,會讀書。在閱讀后放的同時,還可以鼓勵有興趣的家長參與進來,開展親子共讀。通過親子共讀,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通過親子共讀,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通過親子共讀,可以帶給孩子歡喜、智慧、希望、勇氣、熱情和信心。
心中有愛、腹中有詩、指上有金,師生共讀可為我們構建美好的精神家園,幸福在心中詩意地棲居將成為我們最美好的生活姿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白蒲小學)
?誗編輯 潘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