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的課堂教學改革模仿跟風的“流行病”較多,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學改革的發展。教學中發現的“流行病”,不能任其發展,堅決杜絕。用教育者的人文情懷、知性理性打造真實的、高效的、快樂的課堂,還課堂教學于本真!
關鍵詞:流行病;語文;模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發展決定一個國家的興盛繁榮,決定一個民族的前途未來。教學改革歷來是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的主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學改革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事實上,我國的教學改革已經在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向努力。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減輕學習負擔、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等問題,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改
革,在教學實踐中涌現了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好的教學典型。就目前各種教育理論引領下的課堂教學異彩紛呈的同時,也有一些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不良現象。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許多課堂就漸漸出現了模仿式的“跟風”現象。于是教學的“流行病”也越來越多,“流行病”侵襲也導致語文課堂教學的病態頻出。
“啟發式”教學是與“注入式”對立的教學方式,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對于“啟發式”教學的實踐風風火火,令人欣喜。尤其是當前教育從“應試”向“素質”轉軌的時期,“啟發式”教學更顯示出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保障。可是有些教師卻不理解“啟發式”教學的真正含義,以為啟發就是提問,一改過去的“滿堂灌”,成了“滿堂問”,一堂課提了幾十個問題。據有關調查,有些課堂上教師提問后讓學生思考5秒鐘以內回答的問題竟然占問題總數的98%。5秒鐘回答問題,只能是就事論事,停留在學生日常積累的表面,根本無法促進學生真正的思考,當然學習動機也得不到長時間的維持。這種一問一答的牽引“流行病”很常見。一位教師在本校公開課上,一堂課竟然問了將近四十個問題。教學環節模糊,三維目標虛無。問題繁瑣無效,沒有起到啟發的
作用。
既然問題多了不好,有些教師干脆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任憑學生自由交流,教師不置可否;學生理解偏頗,教師放任自流,教師的主導地位盡失。這種矯枉過正,矯正過枉的“流行病”也不乏少數,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要不得。
此外,還有多媒體綜合癥這種“流行病”。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開發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到了極大的優化作用。不容忽視的是,多媒體技術泛濫也成了課堂教學身上的一大病灶。例如,一些語文課,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教師把電影、視頻搬進了課堂。長則七八分鐘,短則二三分鐘。學生先是對播放的內容新鮮好奇,觀看的目的不知忘到哪里去了。然后就是還停留在回味或者是猜想中,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方向。剛剛接觸課件輔助教學時,我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現在許多教學中依然有此弊病:課件中不該出現的動態、響聲過多,制作過于花哨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語文課本閑置,一句話、一段話、一篇課文所有活動都看大屏幕上的課件等等。一堂課課件的使用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哪里還有語文的原味兒,簡直是計算機技術展示課。這種“流行病”要堅決除之。
教育有教育自身的規律,有其科學性和嚴謹性。赫爾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如果流行是好的,那么流行性感冒呢?”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應有理性的思維,盲目效仿只能是徒增東施效顰的丑態、邯鄲學步的失去自我罷了。教學改革不是推倒歷史,當然更不是沙漠建樓。用教育者的人文情懷、知性理性打造真實的、高效的、快樂的課堂吧,還課堂教學于本真!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三小學)
?誗編輯 潘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