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廣大貧困山區仍存在諸多辦學教學困難問題。分析了這些具體的困難和問題,并結合實踐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貧困山區小學;辦學困難;對策
農村義務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新機制的實施,是繼農村稅費改革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又一惠及廣大農村的重要措施,是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戰略舉措,極大地減輕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為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正常完成學業提供了有力保障,是鞏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堅實保證,是從“人民育人民辦”到“人民教育政府辦”的根本轉變。然而貧困山區農村學校在新機制推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不容忽視,亟待解決。
一、新機制下貧困山區農村學校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1.學校發展不均衡更為明顯。這種不均衡主要體現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三個方面,而且其間互為影響、互為因果。義務教育保障新機制下,學校經費撥劃是以學生人數為基礎,導致薄弱學校與優質學校之間的差距有逐步擴大之勢。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質和全面提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重要手段。
2.校舍維修改造資金相對不足。貧困山區農村學校,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選址不夠理想;因經濟條件制約,校舍建設質量不高;因自然災害尤其是地質災害頻發,校舍受損嚴重。這些因素的存在使現有標準的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不足以保障師生生命財產
安全。
3.小學教師結構不合理,缺乏教師后續人才輸入機制。目前,貧困山區農村小學尤其是偏遠學校,普遍存在教師年齡偏大(以“爺爺奶奶”為主),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幾乎沒有三十歲以下的),教學能力偏低(多數是民辦轉公辦,學歷低),體、音、美教師嚴重短缺等現象。雖然政府采取了支教政策,但主要針對初中以上學校,所以小學教師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沒有改變。
4.為教師繳納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福利待遇,擠占了學校相當一部分公用經費。山區因人口居住分散,生源相對不集中,農村學校師生比嚴重失調,百人左右規模的完全小學普遍存在。這類學校為教師繳納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要占用學校公用經費四分之一以上。
5.教師的居住條件不容樂觀。長期以來,農村教師工作地點分散、以校為家、以學生為伴,居無定所,退休后沒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他們與城鎮教師在工作條件、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多數學校在硬件建設方面往往關注的是教育教學設施,以及學生的生活用房,無力顧及教師住房條件的建設,農村教師的居住條件差。在部分學校最差的校舍是教師住房,有的教師甚至生活在危房中。
6.教師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山區農村教師因經濟狀況不佳,不能定期接受體檢,以致不能及時發現身體異常情況;為節省開支,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以致病入膏肓;一旦發生白血病、腎衰竭、惡性腫瘤等惡性疾病,因資金匱乏,大多不能幸免于難。
二、解決貧困山區農村學校困難與問題的幾點建議
1.“新機制”資金測算應向貧困山區傾斜。近幾年來,省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對山區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了大量資金,促進教育事業較快發展。但與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貧困山區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十分困難,因此建議上級部門在測算新機制資金時,考慮貧困山區實際困難,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資金補助標準。
2.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首先堅持教育經費撥付向薄弱學校傾斜,尤其是生均公用經費不能完全按學生人數撥付。其次要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大力改造薄弱學校,努力使區域內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能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再次加大薄弱學校新增教師的定向招聘工作,創新城鄉教師交流機制。
3.提高貧困山區校舍維修改造資金的標準。根據貧困山區校舍實際情況,校舍維修改造資金要提高一至二倍,才能基本保障師生生命財產安全。
4.及時補充農村小學教師。一是要放寬農村小學教師退休限制,允許部分知識老化、觀念落后、年齡偏大的農村小學教師提前退休。二是教師支教行為要放寬范圍,讓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農村小學教育事業。三是要從大中專畢業生中選拔優秀人員,充實到小學教師隊伍中去。
5.將教師繳納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需要單位承單部分納入財政預算。
6.實施教師安居工程,讓貧困山區教師得到最基本的生活
需求。
7.將教師健康體檢納入教育經費預算,使教師體檢常態化、常規化;為教師辦理大病保險,使教師面臨厄運在經濟上能有緩解。
參考文獻:
[1]張曉林.貧困山區教師隊伍管理的分析:以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為例[J].中小學電教:下,2010(12).
[2]馬岫巖.貧困山區教育轉軌之設想[J].科技致富向導,2009(02).
(作者單位 湖北省竹山縣文峰鄉中心學校)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