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有所削弱、對中國書法文化漸生疏離的現象,教師可通過欣賞書法作品、研習書法、師生交流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親近書法,感受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滋養心田,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親近;欣賞;研習;書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電腦、手機的普及,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有所削弱,對傳統書法文化產生了距離……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這不由得讓人產生中國人應有人文素養的斷層或缺失的擔憂。
所以,我們要樹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觀念,對小學生加強書法教育,弘揚中國書法文化,避免出現由外國人來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塞與尷尬,為建設文化強國、構建和諧世界作出我們的貢獻。
一、欣賞書法,增強愛國情懷
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優秀的書法作品能喚起學生種種不同的美感和情緒體驗。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可精心選擇歷代各種書體的代表作,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書法線條的形態質感、韻味情趣等神奇魅力。
書法美在線條,亦美在結字,美在章法。如,漢代《禮器碑》結體富于變化,有長、方、扁、大、小等多種字形,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極為生動。全碑的章法也時而端莊,時而放縱。
凡此種種,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細細觀察、細細品味,通過筆畫、字形等的直觀比較,分析局部對比和整體和諧之間的關系,真切感受古人非凡的創造智慧和藝術才能,對古人心生羨慕、敬佩和贊美之情,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會油然而生,且會在反復強化中扎根于心靈,愈加深厚。
二、研習書法,促進健康成長
針對學生民族憂患意識淡漠、自信不足等現象,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認真組織他們研習書法,滋養性靈,重塑自我,發展自我。
1.嘗試體驗,增強自信和意志
教師可先通過書法欣賞,喚醒學生心底“想寫好字”的愿望。再組織學生觀摩書法比賽、參加書法筆會等活動,零距離親近書法,傾聽書者心聲,閱讀王羲之、啟功等古今名家苦練書法的生動故事,消除學生對書法的神秘感和高不可攀的畏難心理。然后,教師幫助學生選擇好字帖,加強示范,從基本筆畫到單字再到多個字,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由“想寫”“敢寫”向“寫好”逐步過渡。
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想方設法克服困難,以磨煉學生意志;及時肯定學生的每一個進步,讓他們體驗戰勝自我的快樂,不斷增強自信。
2.訓練有恒,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小學生做事大多缺乏耐心、恒心,對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學習書法是個長期工程,有利于學生養成認真學習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毅力。
因為書法作品的臨摹和創作,都有較嚴格的程序和法度要求。臨摹、創作時,思想要高度集中,不僅要一絲不茍地交代清楚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還要處理好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避讓、虛實和呼應等關系,使整件書法作品遠看有章法美,近觀有筆畫美和結字美。
通過科學、嚴格的書法訓練,能讓學生獲得一種極強的協調和自控能力,養成做事認真、細心、周到和果斷等一系列良好的習慣——學生將受益終生。
3.點面結合,沐浴書法文化
我們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通過書法欣賞、練習、筆會和評議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理解“漢字是打開華夏文化的一把金鑰匙”(黃苗子先生語)。如,在指導學生欣賞分析“國”字(甲骨文為“或”)時,教師可啟發學生弄懂“國”字中的“戈”表示兵器,“口”呈現為城邑形,“一”表示邊界。這三個部分組合在一起,就表示守城(守衛國土),從而表達了國家統一、不可侵犯的豐富內容。而在指導書法作品創作時,要提醒學生注意筆畫線條的粗細、長短及墨色的濃淡變化——這滲透了辯證統一的思想。同時,又要強調一個度字,要控制好筆畫的力度和字形大小、相互距離等,又充分體現了和為貴的中庸思想。
這樣,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可以讓學生在生動、快樂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文化的沐浴和熏陶,變化氣質,完善個性人格。
4.交流深化,提升情感體驗
在書法的欣賞和臨摹、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從書寫內容、筆法選擇、墨色變化或章法安排等方面,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反思,深化認識。
教師要鼓勵學生講出自己創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感受,加深學生對創作過程的反思和內心體驗,提高學生獨特的審美感受能力。同時,在師生、生生互動中,不斷增進彼此情誼,升華情感,滋養性靈,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谷溪.隸書筆法與漢碑.北京教育學院出版社,1987-06.
[2]徐本一.中國當代書法賞析.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中心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