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想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關鍵詞:研究;數學建模;取代;數學操作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倍數和因數》第70頁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方便,我們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所說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平時我們在解讀教材、進行教學時,也只是因為經驗主義,默認為研究倍數、因數時是非0自然數。今天聽了一位老師的研究課后,我頓覺教材如此解說牽強而不正確!
下面我就從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學片段
師:用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擺一個長方形,最簡單的可以怎么擺?(大屏幕顯示12個凌亂的同樣大的正方形)
生:只要把12個擺成一行。(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大屏幕
顯示:
■
師:除了可以擺1行,還可以擺幾行?每行擺幾個?獨立思考后同桌兩人進行交流。
師:組織全班交流,多媒體依次呈現。(過程中明確擺2行,每行6個和6行每行2個是同一類型;而擺5行、7行、8行……無法進行)
■
答:有3種不同的拼法。
教師順勢拋出:“用36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不同的拼法?用90個、1080個呢?”學生一臉惘然,不知所措。教師:“能不能不拼,也能解決上述問題?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話題。”
師:剛才用12個小正方形拼時,第一種拼法中12、1、12這三個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我們可以建構這樣的模型,把總數12分解成行數和每行個數相乘:12=1×12(板書)
師:第二、第三種拼的過程和結果你也能建構這樣的模型嗎?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應板書:
12=2×6
12=3×4
師:看來要知道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只要建構數學模型,把12進行分解,有幾個不同的分解式就有幾種不同的拼法!
生:那36個、90個也不需要拼了!(一生迫不及待地說)
師追問:在拼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現小數如1.5行,分數■行這種情況呢?
生1:不可能!因為我們在拼的過程中無法拼成小數或分數行。(略顯激動地說)
生2:我也覺得不可能,并且在每行個數中也不可能出現小數或分數。(其余學生紛紛點頭)
師繼續追問:那會不會出現拼0行?或每行0個?
生異常激動:絕對不可能!拼0行、每行0個都毫無意義呀!
師見時機成熟,小結:老師非常認同大家的觀點,分解時只能把“非0自然數”進行分解,而分解的結果也肯定是“非0自然數”的乘積!
師:今天我們研究的這些數都有特定的名稱,如12=3×4中,12分別是3和4的倍數,3和4分別是12的因數。(板書:倍數和因數)(揭示課題)
師:12=1×12,12=2×6這兩道分解式你也能分別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師小結:為了研究的需要,我們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所說的數指的是“非0自然數”。
二、分析感悟
這位教師的處理與別的教師迥然不同,他不再安排具體的手頭操作活動,而是讓學生直接在腦海中進行思維的擺放,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從最簡單的擺法入手,學生馬上想到擺一行,每行12個。然后老師順勢引導還可以擺幾行,每行擺幾個?學生不費吹灰之力想到了可以擺2行,每行6個;還可以擺3行,每行4個……這樣的導入簡明、有效,另外從行數入手進行有序思維更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觀!緊接著教師提出:用36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不同的拼法?用90個、1080個呢?學生頓覺束手無策時教師悠然自得地拋出:“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話題!”學生在期盼中進入了下一個環節:把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1行每行12個,就是把12分解成1乘12,把拼的過程和結構用數學模型建構成12=1×12,依次又得到另外兩個模型12=2×6,12=3×4。此時學生明白了原來要知道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只要建構數學模型,把12進行分解,有幾個不同的分解式就有幾種不同的拼法!面對類似的問題只要分解,不需要拼!雖說動手操作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法寶,但僅僅停留在操作層面的操作是低級的,數學思維才是高級的!教師見時機成熟繼續追問:在拼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現小數如1.5行,分數■行這種情況呢?會不會出現拼0行?或每行0個?學生毫不含糊地回答到:“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在“思維的操作”中、在“分解式的書寫”中、在“模型的建構”中,學生清晰地建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明確了倍數和因數的研究必須是在非0自然數領域,是為了“研究的需要”而并不是為了“研究的方便”。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安家中心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