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數學課堂,一貫是很輕松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滲透下,我學會了“偷懶”,不再一板一眼地將書上所有知識絮叨個遍。
【案例】
這不,在學習《三角形》之后,又開始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了。聯想起在三角形的學習中,學生有極強的動手欲望,這次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呢?于是我課前布置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準備好學習材料。我自己呢,設計了一份工作單,就這樣“瀟灑”上陣了!
片段一:“我有一個小竅門”
在利用材料做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展示匯報時,有的用小棒擺、有的在釘子板上圍、有的在紙上畫,還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兩個同樣的三角形拼……可以說做法嫻熟多樣,沒想到一位同學匯報時說:“我有一個小竅門:在做平行四邊形時,只要用兩組分別相同的小棒就能擺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來。”學生紛紛響應
驗證……
片段二:“我們還有想法”
在小組合作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時,我的工作單發揮了作用:
■
看那學生忙的,才叫個不亦樂乎:做記錄的、對折邊的、對折角的、拿小尺量邊長度的、拿量角器量角的度數的……我呢,悠哉悠哉,背手踱步,偶爾像導師似的指點一下,說不出的瀟灑自在!
匯報時學生說了很多:
1.通過觀察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四個頂點、四個角;
2.通過平移發現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
3.通過量長度發現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
4.通過對折發現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
沒想到還有學生匯報:“我們還有想法!”
5.通過對折發現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
6.通過量角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對角有一組是銳角,有一組是鈍角;
7.把平行四邊形的對角連接起來有兩條對角線;
8.根據活動衣架發現平行四邊形可以變形;
……
片段三:“我的方法和他不同”
練習中要求學生作出指定平行四邊形的高,并指出相應的底。
許多學生是這樣做的:
■
沒想到一個學生說:“我的方法和他不同,我是這樣想的。”邊說邊上臺演示:
■
一連串的“沒想到”!這就是我在這節數學課上邂逅到的
“美麗”!
【反思】
課后,一杯清茶,我細細回味這節課,似乎悟出了點道理:
一、前后知識的聯系為新知學習作下鋪墊
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借鑒了學習三角形時所用的方法:擺、圍、折、畫、剪等,用類似的方法得到一個新的圖形,對學生來說,是挑戰但更容易嘗試成功,所以他們樂意去做,并在做的過程中還能聯想到“只要用兩組分別相同的小棒就能擺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來”,所以找準新知的切入點非常關鍵。
二、寬松的學習氛圍鑄就激情飛揚的課堂
一貫的寬松氛圍,使得我班上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充滿著激情和靈性。學生大膽地闡述與別人不一致的觀點“我的想法和他不同”,證實了民主和諧氛圍的重要。在課堂上學生看似動個不停,可他們都是在有序地活動,能自己思考的就獨立嘗試著做、需要幫助的就和同組成員協作著做、不懂的干脆由老師指導著做,因此有序地活動可以提高課堂的生命力。
三、宏觀的預設邂逅互動生成的課堂精彩
細想起來,這節課的最大成功在于我看似漫不經心的設計,卻蘊藏著際遇精彩的幾率。本著新課程理念的指導,我注重學生的數學創造力與探索能力的培養。課堂流程:感知實例—形成表象—做出圖形—探索特點,讓學生由實例到表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動手做出圖形的基礎上探索圖形的特點,我設計了一份工作單,列出“我們的猜想”和“驗證方法”,于“潤物細無聲”中滲透數學學習的一般方法:先大膽猜想,再小心求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探索力。
所以,這節課于“瀟灑”中邂逅“美麗”,看似意料之外,實屬情理之中!
(作者單位 江蘇省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