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二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包含著無數的酸甜苦辣和汗水,想起這些教學往事,心里不禁感到很欣慰。下面我就談一個親身經歷的教學案例,供大家一起分享。
一個秋天的下午,當上課鈴響后,我和往常一樣,夾著準備好的教學材料走進教室,在講解四年級課本第40頁一道練習題時,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有趣的插曲。題目是這樣的:一輛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駛45千米,行駛8小時后,離中點有20千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老師:要求學生先自主學習,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讀題,分析題意,并解答。
老師:(五分鐘后)請解答完題的學生舉手。
很快就有學生舉手。
老師抽取一名學生上臺來板演,同時老師在下面巡視。
老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做的方法與板演學生的想法相同。
學生列式:(45×8+20)×2=760千米。
巡視完后,板演學生也做完題下來了,老師按學生的思路給學生講解一遍后,也就沒有多說什么。接著就要求學生考慮下一題,唉,還有幾位學生在下面嘰嘰咕咕的。我用眼睛瞟視一下他們,而且準備到下面探個究竟,看看他們究竟說什么,只見那幾個學生向后轉與另幾個學生討論,看到我下來了,便有學生舉手說:“老師,剛才那道題應該還有不同的結果。”我批評的話語正要脫口而出,便戛然而止。這種情況我相信同仁都會碰到過,也是自己本能的反應,思索一下,立即作出回應,豎起大拇指馬上將批評的話語變為峰回路轉的表揚:“沒錯,這幾位同學很聰明,善于動腦筋。請大家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思路。”因而我馬上讓一個學生說出了他們的思路,他說:“同學們想的是客車走了8小時沒有到達中點,離中點20米的做法,我們幾位想到,還有一個這樣的可能,那就是8小時后過了中點20米的想法,列式成:(45×8-20)×2=680千米。老師你說這樣行不?”學生那種帶著疑問的語氣,我頓時感到驚訝又很興奮,連忙點點頭:“當然,行行行……”同時我感到非常的尷尬,對自己沒有很好地吃透教材感到無比的慚愧。
那節課給我很大的啟示,老師除了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外,還要有靈活處理課堂問題的快速反應能力,這樣才能把握好每節課的“度”,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更加高效。同時我為這幾個學生“合作學習”這一方法感到眼前一亮,要是所有學生能像這幾位學生那樣小組認真討論、認真分析,那我們的學生真的是大有希望,這也為我把“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探究作為一個重點研究項目提供了一個好的信息,這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可謂是“無價之寶”,真是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單位 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石馬小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