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識字教學卻也是當前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軟肋”,常見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少有用心打磨、精雕細琢。究其原因,不是教師不重視,而是由于許多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那么,如何把枯燥無味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真正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呢?
關鍵詞:愉快識字;歸類識字;聯想識字
一、激興趣,愉快識字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強迫學生學習,那將會使一些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要想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樂于學習,關鍵就在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地不停地去追求它。那么,那追求中的“苦”就變成了“樂”。如,在教“形近字”時,我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生字,而是出示一則趣味盎然的“漢字趣味對話”:
“占”對“點”說:幾天不見,就買小轎車了。
“乒”對“乓”說:都是當兵的人,別再打了,你我都損失一條腿了。
然后告訴學生這一課的生字寶寶也有很多長得跟它們相似的“兄弟姐妹”,想一想,它們之間又會有什么樣的對話呢?
生1:“木”對“術”說:臉上長顆痣,就當自己是美人了!
生2:“巾”對“幣”說: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價百倍了。
生3:“它”對“駝”說:兄弟,把你的“寶馬”車借我用幾天吧。
生4:“由”對“甲”說:你什么時候學會倒立了?
……
這一課的生字就這樣在漢字的歡聲笑語中被“消滅”了。只是加了“一勺糖”,學生便爭著來“喝”這杯原本“苦澀的咖啡”了。由此看來,識字教學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識字興趣的強弱。因此,識字教學重心應落在漢字本身上,只有充分挖掘漢字本身的趣味性,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從而喜歡學習漢字。
二、找字族,歸類識字
教學中,我們把用基本字帶出的數個音、形相近的合體字稱為“字族”。在識字過程中,學生看到某個字族中的字,會調用已有的信息,馬上就會將生字與熟字進行比較記憶了。比較后,他們會發現,在基本字的基礎上,加加、減減、換換就可以記住許多字的字形。因此,我會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發現的識字方法找出這個字族中的字,比一比誰是識字小博士。如,教學“泡、炮、飽”的三個生字:
師:同學們,請仔細觀察這三個字,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它們中都有個“包”字,而且偏旁都不一樣(草字頭、三點水、火字旁),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樣。
師:對,這些字都是“包”的親戚,長得很像,容易混淆,你有什么好方法識記呀?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火”加“包”變成“炮”。
生:加點白米飯、肚子撐得飽。
生:有水小魚吐泡,有火能放鞭炮。
看,孩子們在識字過程中表現得多么積極主動、興趣黯然,他們完全成了識字的小主人。因此,這樣的識字過程既輕松有趣,又容易掌握新字,更重要的是他們學到了“比較歸類”的識字方法。
三、明字理,聯想識字
漢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義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如,學習“男”字時,我啟發學生這樣記憶:“男人在田里出力。”通過一階段示范,學生便能舉一反三了。如:
學習“甜”字,學生能聯想到“舌頭舔著甘蔗真甜”。
學習“看”字,能聯想到“把手放在眼睛上看”。
學習“糕”字能聯想到由米做成的,然后放在火上蒸。
……
這種根據字理聯想識字的方法,不僅幫助學生準確地記住字形,還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
但有些漢字,我們無法從字形上直接辨認出其意義所在。要讓學生記住這些字,似乎有些難度。這就得聯系漢字的形體特點及漢字本身的獨特構成,編成有趣的故事來增強識字效果。如,教“母”字:
生:我覺得“母”就像媽媽抱著我。
師:(一頓,略作深思)她想得多好呀!(抱起一個剛好在身邊的小女孩),你們看……
生:(孩子樂了,被抱著的更樂了)老師,我知道那筆畫是媽媽的手臂。
師:怎么像呢?你來說說。
生:“ㄥ”是左手臂,“■”是右手抱寶寶的頭。
師:還有呢?
生:我發現兩“點”是媽媽的兩滴乳汁流下來。
生:老師,我來編個故事。一個寶寶肚子餓得哭了,媽媽抱起孩子喂他兩滴乳汁。
母親是人類得以繁衍的基礎,孩子們對母親的想象循乎漢字和造字規律,想象合理,識起字來趣味無窮,形象直觀。
總之,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探索多種識字方法,拓寬各項識字渠道,是使識字教學省時高效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 南安市第三實驗小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