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在大班綜合活動叢書中,有這樣一個主題“小問號”,通過此主題我們希望幼兒來做生活中的“小問號”,常常問“為什么”。在具體進行本主題的過程中,幼兒嘗試用多種方式尋求問題的答案,如查閱資料、小實驗、討論、請教別人等等。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幼兒玩水時,對水的流動產生興趣,發現水不僅是直線流動的,還會拐彎,我們就用PVC管做成一個彎管,發現水能流出來。
為了進一步引導、支持幼兒主動探索,我們幼兒園大班生成了一個活動“神奇的彎管旅行”。為幼兒準備了彎管、手電筒、帶螺母的線、打氣筒、鉛筆、皺紋紙以及記錄表格,研究光和空氣能否穿過彎管。
【案例描述】
一、出示彎管、手電筒、帶螺帽的線、打氣筒、鉛筆、皺紋紙,說明活動目的
1.出示直管,提問:這是什么?哪些東西能穿過直管?
2.出示彎管,提問:這又是什么?哪些東西能穿過彎管?
二、請幼兒大膽預測、實驗并進行記錄
1.逐一介紹手電筒、帶螺母的線、打氣筒、鉛筆、皺紋紙。提出新的活動要求,看它們能否穿過彎管。
2.出示記錄表格,認識第一行5種物品的圖形標記以及第二行“?”表示預測和第三行“實驗后”。
■
3.請幼兒大膽預測,他們能否穿過彎管?并講述自己的設想。
4.進行實驗操作,驗證自己的設想。
實驗要求:(1)請幼兒先將預測結果記錄在表格“?”后。
(2)幼兒自由選擇合作對象,依次進行實驗,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實驗后。
(3)能穿過彎管打“√”,不能穿過彎管打“×”。
(4)實驗完的物品放回原處。
5.請幼兒大膽地講述自己的實驗結果,對于有爭議的實驗結果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
6.教師將實驗結果記錄在大圖表上。帶螺母的線、打氣筒的氣能穿過彎管,手電筒的光、皺紋紙、鉛筆不能穿過彎管。
三、再次實驗探索,想方設法使手電筒的光和皺紋紙穿過彎管
1.給出挑戰,想辦法使手電筒的光、皺紋紙穿過彎管。
2.幼兒自由選擇合作對象,借助輔助工具依次進行實驗,教師觀察。
3.請幼兒講述自己的辦法,最后評出最具創意獎。
【反思分析】
一、活動選擇的生成性——捕捉孩子觀察的目光
這個活動也許在不經意間就會流逝,但因為我們大班的這一位教師有一雙善于捕捉和發現的眼睛,她看見了幼兒們玩水時的興奮,她看見了幼兒們發現水穿過直管和彎管時探究的目光,她捕捉到了這一教育契機,以生成了科學探索活動《神奇的彎管旅行》,這正達到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科學領域中的“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
望”的要求。
二、活動材料的代表性——引導孩子研究的興趣
在操作材料的選擇上體現了該教師的教育策略和機智。她選擇了打氣筒打出的氣、手電筒的光以及鉛筆、帶螺母的線、皺紋紙,可謂空氣、光、硬的物體和軟的物體相結合,材料的選擇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多樣性。這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但材料的選擇不具備可變性,比如,提供了帶螺母的線這一材料,教師做了詳細的策劃,但我們認為教師“引”得太多了,正因為教師知道線不能穿過彎管,故在線上系上螺母,而螺母為什么不是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系上去的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刻意將自己變成一個“笨老師”,給幼兒創造出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科學態度的嚴謹性——啟發孩子合作的能力
活動的操作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它分兩個步驟,其一是預測,其二是實驗。在此過程中,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大膽預測,然后兩兩合作進行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想,因此也產生了這樣精彩的話語:“實驗前我認為××能穿過彎管,實驗后我發現××確實能穿過彎管。”幼兒用了“認為、發現、確實”,不正體現了幼兒操作、發現的過程、語言表達的精確以及對科學嚴謹的態度嗎?幼兒兩兩合作,出現不同的預測結果,在實驗中又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通過再次實驗達成共識,充分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要求。
四、活動結果的不確定性——萌發孩子科學的態度
本次活動也許在教師最后提問:“鉛筆和光線能穿過什么樣的管子呢?”小結:“鉛筆是直的,能通過直管,光也是直線傳播。”這樣教學過程就圓滿結束了,但對于幼兒實驗結果有爭議的地方,請幼兒個別示范,矛盾就算解決了嗎?對于幼兒的不同意見,教師問過為什么了嗎?往往集體教學中教師會對活動中“突發事件”“是是非非”,以一個標準答案圓滿結束。其實教學不是一種對確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把清晰的事實模糊化,從確定中尋找不確定性,并生成可以探究的問題。使幼兒形成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比如,彎管只有一個直角,光線發生一次反射,或在彎頭加上鏡子,通過反射,手電筒的光不也穿過來了嗎?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實驗幼兒園)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