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講了好課的標準,后又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怎樣才能上出好課。
關鍵詞:研究學生;《認識公頃》;自主學習
有人問我: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哪個環節最重要?我個人認為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因為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過程的邏輯起點,又是教學過程的終點,它對整個教學有著導向作用。而教學目標的制定,研究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從學情出發,研究學生的學習
起點。
對于“好課”的標準,因人而異,但有這樣的幾點,我想應該是一致的。(1)有正確的教學理念;(2)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3)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提升學生學習力。下面結合課例《認識公頃》,談一談我對一節好課的理解。
一、從0起點出發,激發探索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知道“學生的起點在哪里?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哪些?他們對本知識點的困惑在哪兒?”這些問題順著學生的起點,結合教學內容再來設計教學過程,可以很好地去突破本堂課的重點與難點。為了了解學生的起點,在與學生接觸之前,我把研究教材作為首要的任務。只有把握到教材的重難點,找準了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做好前測,了解到學生真正的學習起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建立1公頃的空間觀念,能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基于這兩點,在課前,我與班里的4個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訪談。
記錄如下:
師:你們知道哪些面積單位?
生3: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生1:平方千米。(1人)
師:還有嗎?
生1:應該還有吧。
師:聽過“公頃”嗎?
生4人,一開始沒有反應。
生1:好像在哪里聽過,是比平方米大的。
請其余三人先回教室。
師:能試著估計一下1公頃有多大嗎?
生1:嗯,應該很大吧。有我們學校這么大嗎?
師:好的,謝謝你。
公頃,這一面積單位,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也有學生知道平方千米,但不了解公頃。正因為如此,我在教學設計的第一環節,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名稱,例如,一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12(平方厘米);數學書封面面積大約是4(平方分米)。這些都能輕松解答,但當填寫到“南洋廣場的占地面積大約是10( )”時,學生就會發現之前已學的面積單位都不合適,聯系生活實際自然就會想到這里需要填寫的是一個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那么是“平方千米”還是“公頃”呢?這便激發了學生本堂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從被動到主動,指導自主學習
新課標主張教學以學生為主,提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
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實踐等方式完成學習目標。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教師的主要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我選擇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開始。在求知欲的驅動下,學生提出了許多自己想要去研究的問題。例如,1公頃到底有多大?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有1公頃嗎?是1公頃比較大,還是1平方千米比較大?……正是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打開書本,有目的性地進行閱讀和思考,在與同伴的交流中,能初步了解1公頃的大小。
三、從具體到抽象,建立空間觀念
在自學之后,學生能很快計算出1公頃就等于10 000平方米。但課前的訪談告訴我,其實絕大部分學生對1公頃到底有多大,是完全沒有概念的。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建立起1公頃的空間觀念,我設計了這樣的三個環節:
1.初步感知階段
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從書本上找尋問題的答案。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幾個重要的信息。(1)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2)公頃常在計算和測量土地面積時使用。(3)1公頃=10 000平方米。
2.表象建立階段
運用概念,聯系熟悉的校園,通過觀察、聯想、推算,感知1公頃大小。
3.再度感知階段
由于缺少生活經驗,為了讓學生對公頃有更深的認識。先由學生熟悉的兩塊操場進行合理的推算,大約幾個這樣的操場(體育館)有1公頃?學生能比較輕松地進行合理推想。緊接著,第三個問題,由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的約100平方米正方形,需要幾個才是1公頃。在計算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學生不難理解需要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才是1公頃。
這樣的三個環節之后,第四環節,聯想1公頃的土地面積與市體育場的占地面積哪個更大一些。學生的回答有:“肯定是體育場大”,“體育場的大小應該與我們整個學校的占地面積差不多”。出現這樣的回答,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已經建立起了1公頃的空間觀念。
四、從課堂到課后,培養探索精神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一旦對一件事產生興趣,就想要自發地去學習、研究它,自然的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
在課的最后環節,由問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會繼續研究哪些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遠遠超出了我的
預設:
生1:1公頃似乎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大?
生2:1公頃等于多少平方毫米?
生3:地球有多少公頃?
生4:1平方光年有多大?
……
學生想知道的有很多,而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通過課堂上的探索、學習,能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我感到高興。同時,我也希望學生能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益,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探索他們想要了解的知識,擁有探索精神。
這些是我對本課的一些思考,但好課的標準也遠不止于此,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仍堅持繼續研究,只有不斷磨煉,才能成就更精彩的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