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會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案例教學;學生口味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合理進行組合,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1:小數的大小比較
教師出示姚明的身高:2.26米。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數。
教師再說出自己的身高:1.653米,質疑:誰高呢?
這時有很多學生會哄堂大笑:簡直不是一個檔次,老師卻說:老師的身高是一個三位小數呀,而姚明的身高只有兩位小數呀。在這里讓學生暢所欲言,從而引出:比較小數應該先看整數部分。
緊接著出示巴特爾的身高2.08米,讓學生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當整數部分相同時,要先比較小數部分的十分位。
老師第三次出示圖片:德國大竹竿布拉德利身高2.29米,讓他再和姚明比身高。
最后很容易地得出結論:當整數部分相同了,比較小數部分,先比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十分位相同了,再比較百分位……
這樣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較有條理地掌握了新知。
案例2:位置
在教學“前后”時,出示5個小動物賽跑的情景,讓學生對照圖例說說誰在最前(后)面,誰在誰的前面或后面,讓學生明白由于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后對象具有相對性。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想象:如果賽跑繼續進行下去,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課堂現出火爆場面。
生1: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梅花鹿在小松鼠的后面,小白兔跑在第三。因為梅花鹿認為自己最快,跑在最前面了,所以很驕傲,眼睛向后看,小松鼠跑得最認真,小白兔雖然跑得快,但已汗流滿面,很累了,所以小松鼠最快。
生2:小松鼠與小白兔并列跑在最前面,因為一個是樹上跳,一個是在地上跑。
生3:蝸牛最終會趕上烏龜的,因為蝸牛一點都不覺得累,而烏龜已是氣喘吁吁了,所以烏龜跑在最后面,蝸牛是第四,這樣教學更適合低年級的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案例3:長方體的認識
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棱、頂點的概念。教師:“今天,我請同學們拿來了土豆、小刀,你們一定感到奇怪,數學課上帶這些東西干什么?好,搬來就讓它來幫助我們認識一些數學中的形體概念?!苯酉聛恚處熓痉肚型炼?,學生模仿切土豆。(1)垂直切下第一刀;(2)面朝下垂直切下第二刀;(3)側面垂直切下第三刀。每次切完之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發現了什么,從而引出面、棱、頂點的定義,學生在動手中也掌握了新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既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學校)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