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多質疑、多思考、多想象,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主體作用
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新教學理念。新理念的核心是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造就一批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就數學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筆者在此談一點體會。
一、順應心理,激疑孕奇
要發展思維,首先應該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強化好奇心。觀察是全面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引導學生在熟視無睹、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新東西,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途徑和目的。其次培養學生觀察興趣,學會思考,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萌生懸念,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例如,教循環小數,教師先讓學生計算幾道除法式題1÷3,10÷6,77÷33,學生產生好奇,每道題除來除去余數和商老是相同,然后教師為學生安排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強烈探索中認識、理解循環小數。
二、質疑問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古人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質疑問難,就是鼓勵學生在閱讀課本中,把自己感到疑難的問題或自己發現的有異于教材的新問題大膽地提出來,這是學習的深化,是會學的體現和關鍵。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節中,教師在學生讀課本后讓學生在紙上畫兩個相等的圓,分別畫了幾條半徑和直徑,再用尺子量,讓學生自主發現兩個圓里所有的半徑相等,所有的直徑相等,直徑等于半徑的兩倍。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分析,自己發現、自己提出問題,在質疑中轉教師滿堂灌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
三、啟發想象推理,引學生廣思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按一定思維明確地指向正確的答案,以養成思維的邏輯性,在此基礎上,多鼓勵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拘常規,從不同角度向不同方法推測,想象和試探,以尋求多種答案。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廣闊性。比如,在教學“求剩余的應用題”這一內容時,可設計這樣一道題:一棵榕樹上有15只鳥,小明用槍打死了一只,還剩幾只鳥在樹上?(這里共有15種答案)。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權懷疑別人答案,并闡明自己答案的理由。
四、培養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創新型人才,除了有好奇心,對事物的高度熱忱,還必須有堅定的信心。作為一線數學教師,必須使學生在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基礎上,放手讓其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學中教師應鼓勵、提倡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尊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材施教,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肯定他已取得的進步,出現錯誤耐心引導,從而增強每一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作者單位 貴州省三都縣打魚鄉巖撈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