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可能走得太快了,在向前沖的過程中失掉了好多東西……”高恒力教授講座里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引發了我的沉思。我們的課堂的確“動”起來了,可是看似熱鬧的課堂不但跟新課改的理念“貌合神離”,還很可惜地丟掉了以往的經驗和好的
傳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的落腳點應該是在理解內容、感悟情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葉老講:“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边@句話的意思是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的,雖然這不是關于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但是語文課要使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真。
反思走過的課改之路,我們熱熱鬧鬧地搞了許多名堂,卻只是給學生上了一堂堂的“故事課”,把語文教學該關注的語言文字訓練這個重點忽略了,本末倒置地使語文教學走上了偏路。
“文章之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闭Z文教學應該落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那么,抓哪些語言為好?教材中大作家的筆下有許多精彩的語句,有的具有形象性,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有的具有含蓄性,讓人覺得余韻無窮;有的具有隱喻性,讓人浮想聯翩;有的具有感發性,讓人感慨萬千;有的具有整體性,讓人登高鳥瞰。對于小學生可歸納成三種語言:具體的、形象的、暗示的。
一、具體的語言
具體的語言是指字、詞、語言用得精確妥帖的,把話說得具體明確。心里要說的與手里所寫出來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張,最適當的文字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一句話只有一個說法,不可增減一字,不可動一個標點。這是語文的基本功,不可忽視,要抓住這些語句,引導學生通過咬文嚼字,不單單了解了內容,還要感悟作者表情達意、遣詞造句的功夫。
二、形象的語言
形象性是語文的基本特點。課本中那些形象的句子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把情境寫得有聲有色,使讀者讀后如身臨其境。課文中這樣形象的語言,比比皆是。
三、暗示性語言
暗示性語言指的是那些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內涵豐富的語句。它喚起你的想象,誘發你的聯想。打開一篇課文,捕捉到這些語句要靠功力,要憑語感,憑著一種直覺,當你讀到這些語句時,它會令你驚喜,它會令你激動,它會激活你的思緒,讓你產生“此曲只應天上有”之感。
一篇好的文章是內容和形式完整的結合。我們語文教學所要做的是透過語言形式,和學生一起把握語言內容,再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抓住具體的、形象的、暗示的語言,了解其運用之妙,最終遷移內化于學生語言活動之中。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五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