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多次講授“認識比”,并聽過其他老師這一課的教學,然而,當我再次公開教學“認識比”這節課時,還是沒有底氣。不是出于有人來聽課的緊張,而是感覺到,學生認知進程的有序組織是一個需要精致地加以縝密策劃的過程。我認真地思考著,學生究竟怎樣學,才能牢固建立比的概念呢?
教學前,為了進入教者的角色,我又重新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理清教材的前后聯系。我將比的意義教學分為引導、建構和發展三步進行。
一、引導比的意義
教材運用學生日常生活情節創設教學情境,選取早餐的題材引導學生對課題內容的關注。我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突出生活性和形象性,一開始就出示課文插圖,聚焦于兩個同類數量的比較,讓學生產生親近數學知識的情感。從相差關系的比較到想出兩個數量之間的比較,再到比的意義上。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媽媽準備的早晨飲料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2杯果汁”和“3杯牛奶”,我們可以怎樣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
生: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
師:這是相差關系。還可以怎么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
生:還可以用2÷3=■表示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
師:對!果汁的杯數是牛奶的■。反過來,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 。
生:■。
師:對!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我們通常比相差關系用得更多的是,運用兩個數相除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板書:兩個數相除)
反思:看著插圖,我帶著學生復習“兩杯果汁”和“三杯牛奶”兩個數量之間的比較關系,讓學生說出相差關系后,我隨即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呢?當學生說出用除法時,我及時板書“兩個數相除”,為后面完善比的概念提供鋪墊。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個數之間的相差關系和相除關系之后,再引導學生產生認識比這一新知的內在需要。這樣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生成新知的能力。
二、建構比的意義
學生初步接觸了比的意義,再引導他們參與討論日常生活題材,研究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配比關系的表示方法,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建構比的
意義。
書中例2是教學兩個不同類量的比,使學生進一步建構比的意義。一方面通過題中的填表,使學生初步體會到速度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再通過用比表示這一關系,重點啟發學生用比說一說小軍、小偉的速度,在描述比的意義時重點強調比與除法的關系。經過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互說,在共同領悟中使學生對比的意義有一個本質的理解。
師:剛才,我們寫的兩個比,900∶15也就是900÷15,900∶20也就是900÷20。兩個數的比都與什么運算有關系?
生:都與除法有關系。
師:那么2∶3、3∶2是不是也與除法有關系呢?
生:是的。
師:你怎么看出來的?
生:它們相除。
師:看來,兩個數的比都與除法有關系,那么兩個數的比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兩個數相除。(師在黑板上“兩個數相除”前添寫:“兩個數的比表示”)
師: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這就是比的意義(板書:比的意義)。我們把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經過師生的交流互動,比的概念已完整呈現給學生。隨后還分析比的構成,出現比的前項、比號和比的后項的名稱。至此,比的意義獲得順利建構。這樣的設計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從而提煉出比的概念,實現概念的內化。
三、發展比的意義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兩個轉化過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轉化;二是由學生的認知結構向他的認知智能轉化。順利地實現這兩種轉化過程,學生才能最終完成對比的認識。上述的教學,是對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認知智能的轉化。這就得展開知識的拓展理解和應用過程,只有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安排必要的練習與交流才能實現。沒有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是沒有辦法讓學生發展比的意義,學會本課的數學知識的。
發展比的意義,完成由學生的認知結構向他的認知智能的轉化,我安排了幾個要點:(1)讓學生運用比的意義,求出比值。(2)引導出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比,讓學生明確同類的兩個數量之比,表示倍數關系;有聯系但不同類的兩個數量之比表示一種新的數量關系,從而理解他們的比與新的數量意義(比如路程和時間之比就是速度等)的穩固聯系。(3)組織學生討論比與除法、與分數之間的對應關系,讓學生填寫三種概念相同與不同的比較表格,在辨析、聯系、實施比較中掌握新知。(4)將比的意義再次演繹到若干具體的實際生活題材中,并盡量拓寬知識視野。比如,讓學生研究畫框的長與寬的比,提及“黃金分割”的比值和美感效果,與課始的風景的長寬比呼應;出現體育比賽中的比分形式與數學的比兩者之間的區別,引導出比的后項不能為0。這就讓數學教學體現知識發展的階段性,讓學生就經歷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使學習數學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求和自我追求。其中,學生感悟的過程,是思維不斷深入、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而其間,教師應該積極實行認知指導,聯系兒童熟悉的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為學生形成系統的規范概念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準備必要的教學條件。
本課教學作為縣級骨干研修班的借班觀摩公開教學,自我感覺還是成功的,學生也學得很滿意,聽課的同行和領導也都有很不錯的反映,認為比的意義教學扎實,教者有教學思想,教學能層層推進,很有步驟,這表明教學取得了成功。
自我感覺,我比較著意于比的意義內容因素的周密分析和思考,進行了細致的安排,使得教學活動展開得有條不紊。同時,我還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參與課堂的一切學習活動,
展示自我的探究與思考。在教學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方面,既有以往經驗的固守,也注意了有關研修學習中教學理論的充
實、運用,注重了數學文化的滲透,發揮教材的優勢拓展。這些都要求教者對教學工作要有一定的追求,具有鉆研精神和學習態
度,這是數學課堂教學成功的主觀性基本保證。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縣瓦甸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