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決問題”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小學數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而教師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又最能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訓練,從而促進智力的開發,思維的發展。解決問題的教學內涵十分豐富,如何讓學生喜歡它,以提高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重點思考和研究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引導;策略;綜合
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解題思路,對“解決問題”進行有根有據的分析、推理、判斷、綜合解決,通過具體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達到開發學生智力的目的。在實施“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著重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能力訓練。
一、教給方法,提高審題能力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基礎、關鍵,從小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1.做題前必須要求學生一字不漏地讀題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首要,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準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要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自由讀等形式。許多學生受“思維定式”和“想當然”心理的影響,題目一拿到手,走馬觀花式地草草掃過一遍就急著動手做題了,他們以為很簡單,認為“跟我上次做過的某某題目是一樣的”,正是因為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因而他們沒有發現其實題意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樣給出的答案難免錯誤百出。
2.在讀題過程中,要提煉題目中的重點詞、關鍵詞
要求學生在讀題時,一邊讀題,一邊拿鉛筆對題目中的重點詞做記號,可以畫波浪線、畫直線、畫圈、畫三角號等,這樣的標記號能在讀題理解題意的過程中,時時提醒著學生。
二、注重引導,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充滿自信地學習,我們應該注重引導,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思維的滲透、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持續、穩步地發展。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分析是“解決問題”的精髓,學生掌握了數量關系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確地解答問題。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訓練學生找出題中的關鍵詞語或句子,分析題中已知量與已知量,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把數量關系從題中抽象出來。如:“學校運來一批桌子,每張50元,共有120張,一共用了多少元?”引導學生找出題中的關鍵句子:“每張桌子50元,有120張,一共用了多少元?”分析后得出:要求總價,必須知道單價和數量。再引導學生求出已知量,這樣求未知量就容易多了。
三、講究策略,提高解題能力
1.運用線段圖幫助學生明確數量間的關系
畫“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題意,幫助我們直觀地了解題目中的條件與問題、條件與條件,已知與已知、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在“解決問題”的題中,有的題目所提供的條件具有隱藏性、不直接性,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通過對題意的再分析,逐漸地把抽象的文字敘述轉化成具體的、形象的線段圖,這樣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就會更透徹。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畫線段圖的習慣,通過用線段圖表示題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把題意直觀化、簡單化,這樣有助于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使學生容易從中找到解題的方法。如,教歸一問題:“學校買了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買5個書架要用多少元?”畫線段圖如下:
75元
3個書架 ■
?元
5個書架 ■
通過觀察線段圖,學生就能準確找出已知數量所對應的份率。要求買5個書架用了多少元,數量改變了,但單價沒有改變,這樣使學生容易找到條件,解答起來就容易了。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應注意教給學生畫線段圖的方法,培養學生懂得借助“外力”幫助理解題意,提高學生正確解題的能力。
2.一題多解,靈活解題
“一題多解”要求學生根據現有的資料和線索,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設想出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來,提出多種新的具有獨創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就更容易產生聯想和獨到見解,也更容易拓寬視野,提高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靈活運用概念、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綜合比較來訓練學生的靈活解題能力,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有些“解決問題”中,對相同的兩個數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構成不同的聯系。教師可在一題多解的討論中,引導學生把數量間的不同聯系挖掘出來,以誘發學生的新思路,從而使學生的解題思路更靈活,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的自信心就會大大增強。例如,一根鐵絲正好可圍成一個長6米,寬4米的長方形。如果用它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最長是多少?這里,讓學生把長方形的一條長和寬與改圍成的正方形的兩條邊長聯系起來,別出心裁,創造性地找到了一條最佳思路。可見,引導學生在同樣的數量中從不同角度挖掘不同的聯系,對于激發思維、拓寬思路、發展智力是很有益的。
四、總結綜合,提高檢驗能力
“檢驗”是“解決問題”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不僅體現在對問題的分析與解答,還體現在對解答過程的反思和檢驗。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當學生把題目解答出來以后,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進行檢驗。有效的檢驗可以使學生自我發現問題,甚至進行自我糾錯。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要注意幾點: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培養學生檢驗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平時的訓練;其次,要重視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好示范與引導,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再次,要教給方法,教給檢驗的方法是學生養成自覺檢驗習慣的首要條件。所以,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檢驗方法有:聯系實際檢驗法、估計檢驗法、代入檢驗法、替換檢驗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問題的必要步驟,并且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評價能力。
總之,在“解決問題”的教與學的過程中,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具體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就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不斷進行引導、修正、總結與優化,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縣靖城中心小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