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曰:“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疑”是打開學習之門的鑰匙,是增長智慧的階梯,是創新思維的啟蒙。要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就要創設質疑氛圍、培養質疑興趣、教給質疑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思、疑、問、悟的結合,并注意循環往復,不斷提高。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質疑;興趣;能力
古人曰:“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疑”是打開學習之門的鑰匙,是增長智慧的階梯,是創新思維的啟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質疑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悅、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思維才會活躍,敢于提問。要創設這樣一種教學氛圍,首先,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于打破思維定式,質疑權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多說。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改正、保留意見,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
二、培養質疑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價值。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呢?我認為,設置門檻,給學生一些懸念,可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來激發他們的質疑興趣,提高他們的質疑能力。
三、教給質疑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工具”,學習方法是學生的“工具”,只有這兩種“工具”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整體作用。如何讓學生學會質疑,形成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1.從課題關鍵處,引發質疑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以課題為著眼點提出問題,并據此展開教學,能綱舉目張。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文題中“富饒”這一文眼,引發學生質疑:(1)“富饒”是什么意思?(2)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富饒?然后,以課文為依托,引導學生通過細讀課文、討論、交流匯報和寫話等形式進行釋疑……這樣緊緊扣住文眼,通過質疑、釋疑來學習課文,讓學生緊緊把握住了文章的精髓。
2.從文章的重點處,引發質疑
文章的重點處是指文章的重點內容,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在教學《刷子李》一課時,我先向學生介紹作者馮驥才,然后指出《刷子李》選自他寫的《俗世奇人》。通過背景介紹,引導學生質疑:刷子李有何奇處?學生帶著這個問題,細讀、討論、練說、理解,從而歸納出規矩奇、服裝奇、技術奇這三個突出特點。學生通過質疑問難的訓練,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
3.從內容的反復處,引發質疑
不少課文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方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著眼于這些地方質疑問難,可引導學生深化文章主題。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一課時,文中三次出現“別餓壞了那匹馬”。在教學時,可鼓勵學生對此質疑:“為什么文中三次出現這句話?各表達了什么情感?起什么作用?”這三個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聯系全文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撞出智慧的火花。
4.從課文拓展處,引發質疑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思、疑、問、悟的結合,并注意循環往復,不斷提高。在講讀分析完課文后,我留一些時間,問學生是否都學懂了,還有什么問題,讓學生再質疑,啟發他們從思想內容、謀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時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理解,通過再質疑、解疑,能開拓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學得主動,理解深刻,提高閱讀效果。
總之,疑是深入學習知識的起點,也是閃現智慧火花的開端,一種新的認識或創造發明,都跟疑緊密相關,不善于質疑求異的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就不會有創造精神。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見疑求異,要敢于疑課本之說,疑教師之解。
(作者單位 遼源市東遼縣實驗小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