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認為在教學中要達到這些新要求,首先應轉變以下幾種觀念。
一、從教與學的關系上轉變師生觀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究竟應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以往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學以教為準,以教論學。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有了探究感知的過程以后,再加以點撥、引導。我們提倡“以學論教,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從教學過程上轉變教學觀
1.教學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但如果不經過學生的理解、質疑、比較、分析、判斷等認知活動,結論就難以得到。更重要的是,沒有多樣性、豐富性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傳統的重結論、輕過程的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因此教學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這就要求我們一定把引導學生掌握方法的過程放在突出地位上。必須教學生會學,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學習方法,感受知識獲得的經過,從而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這樣才能掌握新知識。
2.教學不只是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生成的過程
以往課堂上,教師只根據自己精心的設計、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全然不顧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課堂情境的變化,教師只顧將自己預定的目標灌輸給學生,有時學生會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而教師卻因怕完不成教學任務而拒絕接納,不給學生解疑的機會,這也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為教學不只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課程創新的過程。我們不能僅依靠課本知識,應多開發和利用一些與現實生活有密切關系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不能墨守成規,以教定學。
三、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轉變教師角色觀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引導者,而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
促進者,就是教師應把教學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會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合作者主要體現在教師應以與學生平等的身份融入課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師生共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相長,消除了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真心與教師交談,并調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引導者體現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學生的引路人。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問題;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幫助學生發現他們自己的潛能。
總之,教育觀念是教學行動的靈魂,要適應課程的改革,就必須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學觀念。否則,課程改革將是一句空話,教學效果也會事倍功半。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套
海蘇木中心小學)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