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與前幾年相比,今天的小學生計算能力普遍下降,無疑給學生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障礙。因此,只有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調查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發現: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的影響。再進一步深入分析學生錯誤內因,主要是學生在計算時存在各種心理障礙。在平時的實踐中,以下幾點做法收效明顯,淺談如下。
一、以“巧”正態度,破“敷衍了事”關
計算練習枯燥乏味,低年級學生的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變化題型”等手段調動他們練習的積極性。而中高年級學生應培養他們練習的自覺性,可以以“巧妙的引導”結合“有效的情境”對學生施以教育。
1.“算賬”明理
經常給學生算一筆“賬”,讓學生感受端正計算態度的必要。如,A、B兩位同學計算同樣的題目,A同學花了5分鐘解決問題,B同學花了8分鐘完成任務。將A和B的最終作業情況進行對比:
■
2.情境激趣
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計算任務,提高計算興趣及計算效率。如,計算四則混合運算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名背著炸藥包的戰士,目的是將敵人的碉堡炸毀。每一步計算是敵人設置的一道封鎖線,有的學生一上來,題目就抄錯了,那么實際上他剛剛爬出自己的戰壕就“自殺”了。有的學生算到倒數第二步,可惜錯了,就稱他為“英勇犧牲”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突破一道又一道封鎖線。
二、以“嚴”養習慣,破“馬虎隨便”關
學生習慣的改變和形成需要督促和更正,這就要求教師嚴格指導、常抓不懈。
1.指導書寫
學生書寫潦草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將“3”看作“5”,把“+”當作“×”,所以加強書寫方面的要求十分必要。
2.指導檢查
許多教師要求學生計算結束后一定要檢查,實際上對于學生來講,他可能并未掌握檢查的技巧。應該檢查什么?怎樣去檢查。因此,對學生進行檢查方法的輔導也尤其重要。包括:(1)查數字與運算符號的抄錯與否;(2)查計算步驟等。
3.指導互批
教師批閱時如果簡單核對計算結果是否準確,那么批閱相對輕松。但如果要在批閱過程中發現學生的錯因,勢必會增加教師的批閱負擔。而指導學生互相批閱,同學間查找在做題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錯誤原因,是教師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良好策略。
4.訓練解題步驟
學生在實際的做題或生活運用中,往往缺少“簡算”的意識,不管三七二十一,抄題就寫,浪費時間。故而,在計算指導時,應強化學生做題步驟的訓練——看、想、算、查。
三、以“量”強技能,破“半生不熟”關
“熟能生巧”對學生良好計算技能的形成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別是新課程標準實施后,許多教師輕視學生計算技能的訓練,使學生的正當訓練量得不到保障。
1.用好訓練載體
口算技能的形成在于學生常規、有序、合理的計算習題訓練。與教材配套的《口算》是很好的訓練載體,有效利用《口算》,加強口算能力的訓練,為形成學生良好的筆算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礎。
2.控制訓練題量
在一定題量訓練的基礎上,學生計算能力都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但是每個學生對數字敏感的程度是不盡相同的,形成良好的計算技能所要訓練的題量、花費的精力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訓練量的多少也應該“量體裁衣”。
3.“專項”題量增強數感
有了算前先看先想的習慣,更要培養學生對數字和運算的敏感程度,即數感。簡便計算除了讓學生靈活運用各類性質之外,應重點訓練學生在這方面的數感。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抓住訓練契機,對學生有意識地施以“專項”題目的訓練。
四、以“績”促舉,破“曇花一現”關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注意力不穩定且好奇好動,我們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在平時作業中,對學生的作業質量進行評比,根據字跡等情況給計算習慣優良、計算能力突出的學生冠以“神算子”“計算能手”等稱號,激發計算練習的積極性和仔細程度。
計算能力的培養過程某種程度上是幫助學生克服非智力因素干擾的過程。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推行“以題量練習促能力提高、以良好習慣促能力提高、以健康心理促能力提高、以自我反思促能力提高”等相關策略,調動學生計算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樹立自我反思的意識,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作者單位 浙江省龍游縣實驗小學)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