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社會,信息資源已逐漸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尤其是關系到國家命脈的礦業信息資源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中存在的信息本身的質量問題、信息管理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管理主體的問題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作出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規范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提高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礦業信息資源管理 信息不對稱 管理主體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06-03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由傳統的工業時代走向了信息時代,信息資源在人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由原來的輔助地位上升為主導地位,對信息資源的管理也提出了科學化的要求。但是信息資源的概念也只是在計算機技術進步的同時才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并發揮其作用的。因此,存在起步晚、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而在眾多專門化的信息資源中,礦業信息資源的重要地位絕不亞于工業革命時代的煤與油,科技革命時代的電與光。但礦業信息資源的發展是十分不充分的,在全文數據庫中鍵入“礦業信息資源管理”只能檢索到幾篇相關性并不是很大的論文,所以研究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的管理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我國的礦業信息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必須對“礦業信息資源管理”進行界定,只有在嚴格的概念指引下,我們的后繼分析才能更加完整嚴密。國內很少有學者對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進行明確的界定,在查閱了相關文獻和采訪了一些專家人士之后,筆者認為,所謂礦業信息資源管理即是指具有特定授權的管理主體在依照專門化的法律法規下,對已有的礦業方面的信息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和制度關系的總和,涉及礦產資源信息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能的劃分以及對信息資源的采集、分配、使用和監督的相關規劃;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包括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的具體工作機制(如礦產資源信息的收集機制、加工機制、儲存機制及分配使用機制等)、市場化機制(共享機制)以及地區協調機制等。其中礦業信息資源的加工和使用機制是最關鍵的,它主要包括主體采集機制、加工以及有償或無償地向社會提供等內容。
一 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礦業信息質量低下
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信息質量低下,只是一些零散信息的簡單記載,缺乏深度加工和系統性。地質勘探報告是礦產信息資源的重要載體,它決定了一個礦床是否具有利用價值和價值的大小。但近年來,部分地質單位由于受利益的驅使,而造成了工作上的失誤,大礦變小礦,無礦變有礦的現象頻發。高校和科研單位的人才斷層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客觀原因。20世紀90年代地勘行業不景氣,許多高校地質專業縮小招生規模甚至是停招,使地質人才出現了大面積的斷層,緊接著就帶來了礦業信息收集的承包轉讓。由于礦業信息具有專業性強、投入成本大且很難進行實地驗證的特點,許多個人和私營組織承包項目后隨意填寫便報告上交給地勘單位,被收編入庫的信息質量便可想而知了。
2.礦業信息資源管理中的不對稱性
目前,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信息機制問題,具體講就是礦業信息不對稱,“所謂信息的不對稱,是指相互對應的當事人對某些事件所擁有的信息不作對稱分布。換句話說,當事人一方擁有另一方所不擁有的信息,甚至第三方無法驗證,即使驗證也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在經濟上是不劃算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缺乏信息交流的長效機制,導致信息的重復收集,大大降低了礦業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研究并解決這種信息資源的占有與使用相脫節的問題是提高我國礦業信息資源使用價值的必由之路,對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意義。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產生在礦業活動的各個環節,而礦業活動大致可以分為探礦(找礦)、采礦、礦物加工和市場化四個階段,礦業信息資源就是圍繞著礦業活動的這幾個階段產生的。在探礦階段,除了技術、知識、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因素外,市場利潤的誘惑往往導致地勘人員放棄科學精神而制造虛假信息或者隱藏信息,如礦業信息資源這種帶有公共性的資源如果在使用時被人為地附加上排他性或者獨占性是極易造成壟斷的,并進而產生資源使用的低效率甚至是浪費;在采礦階段,信息的不對稱問題也很突出。通常只有生產第一線的礦山技術人員才最清楚,而對于礦業公司、地勘單位等管理者來說,要掌握礦山開采的完整信息是比較困難的。在礦物加工這個階段也存在信息的不對稱問題,比如一種礦物加工的相關信息往往被加工者視為商業機密而不愿公開,更難求共享了。而在進入市場之后,信息主要表現為交易數量、交易價格和需求者等相關信息資源,這些信息相對透明,但由于市場交易的頻繁和交易主體的多元化,導致信息的收集往往比較困難,并且很少有哪個組織或
*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現狀分析》的研究成果(編號:201211413139)
個人愿意并且能夠去做這樣一項浩大的工作。因此,不能為單個的市場主體或研究主體提供全面的信息來分析市場狀況。
“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本質,都是為了克服信息不對稱遏制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因此,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能夠更有效地遏制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這兩大問題。”可見,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建立和完善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體制的關鍵環節和必由之路。
3.管理主體的過度多元和盲目趨利
第一,多元主體的職能混亂與交叉。中國礦業信息資源的管理與中國礦業資源的管理大致上是具有相同主體的。從國家這個層面上來看,1950年李四光先生回國后領導的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負責領導全國范圍內礦產資源的重點勘查工作。1952年8月中國地質部成立取代原來的工作委員會,為我國礦業資源勘查工作的統一管理奠定了基礎。具體分工是地質部將探明的礦業信息交給各職能工業部門使用(當時主要是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冶金部、煤炭部、石油部等)。主要信息是掌握在地質部,然后根據礦種分配,這種管理體制帶有明顯的統分統配的計劃性質,反映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特點。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的礦業信息資源也由原地質部一家壟斷演變為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等多個部門共同管理。由原來的統一管理到分散管理,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各職能部門的獨立需要,但是這也造成了后來信息的交叉混合,各部門各自為戰,不利于綜合分析信息的實時狀況,加大了科學利用礦業信息資源的難度,從而直接影響了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嚴重束縛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
第二,信息管理主體的盲目趨利性。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提出“經濟人”的觀點,指出人們在經濟行為中追求的是個人的私利。基于這樣一種假設,我們可以推導由于在礦業信息資源的使用中是可以獲利的,而人又是趨利的經濟人,所以在信息資源的使用中,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礦業企業、地勘單位、個人等都為了部門和自身私利而排斥他人使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資源,“信息資源來源于社會,是全社會的寶貴財富,信息資源的利用越廣泛,從全社會角度而言,信息資源的效益發揮也就越充分。走整體信息資源建設之路,實現資源共享,便成了時代發展和現實過程的必然要求。”信息資源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謂之信息資源管理的共享原則,它要求信息資源管理應建立完備的信息資源的收集、加工、傳播和使用體系,但是作為私利性的管理主體,由于顧慮信息資源的共享會造成本部門或者本人的利益流失,往往是不愿參與到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中去的,進而造成信息資源被人為地進行條塊分割,不利于整合信息資源,大大降低了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益。
4.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與滯后
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法律法規不健全,難以很好地起到規范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的作用。在我國,適用礦業管制的法律主要有《憲法》、《物權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礦業安全法》等以及配套的系列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但是這些法律大都是對我國礦業行業管理起規范作用的,而沒有或者很少有專門一部對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的管理起規范作用的法律。這雖然與信息本身的特性,如復雜性、多樣性、難采集性、共享性、安全性等有關,但是加強我國礦業信息的法制化建設,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涉及礦業信息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化法律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體制的一個重要方面。讓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的管理在法制化的軌道上運行,對于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以及規范信息市場主體的行為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我國礦業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銅礦冶煉。關于礦業管理的規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周禮》、《韓非子》中都有記載。例如,宋代在工部下設虞部郎中,負責礦業冶煉事務,元代設提舉司總司礦業冶煉。由此可見,雖然我國的法制化進程剛剛起步,但是法的思想和規范化的治理從國家誕生之初就開始出現,但是依照目前我國的狀況來看,在礦業信息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是不完善的,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憲法》、《物權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來看,全部都是非專門的法律,而且都是部分條款對礦業產權的相關方面進行規定,而對于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的論及幾乎是空白,在規范礦業信息資源管理的行為時沒有一部可以專門適用的法律。這種法律的缺位對于宏觀管理我國的礦業信息資源,規范管理主體的行為和信息市場的秩序都是不利的,以至于市場的信息交易混亂無序,各個信息管理主體據有信息資源各自為戰,既加大了信息資源的整合難度,大大降低了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長遠來看也會危害到國家的利益。
二 針對我國礦業信息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1.提高信息資源的質量
第一,規范信息資源的收集。(1)對信息收集的主體建立嚴格的資格審查制度。在礦業信息收集方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時,相關管理部門要對地勘單位和承包者的資歷、許可證等進行一系列嚴格的審查,提高進入礦業信息采集行業的門檻,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2)建立合理規范的驗收機制,對上交的地質報告質量進行客觀公正的檢驗。地勘單位的相關管理部門可以聘請專業地質工作人員來完成將這一任務或外包給高校、科研機構等,以提高收編入庫信息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第二,規范信息管理。通過信息質量評估法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做好深度開發工作,使信息資源能夠對實際的生產活動起到作用。董立紅教授曾在《礦業信息質量評估與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礦業信息質量的7個評估維度以及計算方法,設立了評估礦業信息質量的量化標準。各礦業信息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這種計算方法來對礦業信息的完整性、時效性、可利用性等進行一系列的綜合評估,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政策的制定以及企業的生產活動提供客觀依據。
2.設立統一管理機構推進信息資源共享
為了避免管理主體多元化所造成的信息資源利用率低,應該設立一個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機構,地質部以及各工業目前現有的信息資源以及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力量,對全國的礦業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分析,形成系統,并定期進行檢查更新。各部門在有需要時可以登錄此系統進行查詢。
參考文獻
[1]吳文盛.中國礦業管制體制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9
[2]郭鵬.千方百計,讓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對稱[N].南方周末,2010.8.19
[3]張凱.我國建筑業信息資源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